新时代践行新理念 全面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文化强省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齐文化发展民生短板,加快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全省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步伐铿锵有力。 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党的十八大后,文化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进一步上升到“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全省上下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水平,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政府财政对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强。2012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4.3亿元,2021年,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达到180.4亿元,财政大幅投入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在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市场与社会资源,更加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性、均等性、社会性。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城乡均等、人群均等、区域均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53个,美术馆57个,博物馆629个,文化馆158个,文化站1821个;全省1825个乡镇(街道)和约6.5万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美术馆和90%以上的博物馆已经实行免费开放。 (三)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不断提高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积极发展视听新媒体,形成有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新格局。广电公共服务工程提质增效,以实施惠民工程为抓手,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不断完善。2021年,全省广播综合覆盖人口超1亿人,综合覆盖率99.51%,比2012年提高1.18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人口超1亿人,综合覆盖率99.65%,比2012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四)新闻出版业繁荣发展 全省新闻出版立足传统媒体,逐渐发展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围绕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出版了大批优秀出版物,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2020年,全省出版图书1.5万种、总印数5.3亿册;期刊265种、总印数7109.9万册;报纸126种、总印数15.5亿份;全省有音像电子出版资质的单位共13家,出版电子出版物419种,出版数量90.1万张(盒)。 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整优化文化领域结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一)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伴随全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省文化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708.9亿元,比2012年增加1189.0亿元,年均增速7.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2%,比2012年提高0.72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8.9%、38.7%和12.4%,文化服务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20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
(二)市场主体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全省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为抓手,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深入。2021年末,全省共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8个,产业园区示范带动效应凸显。截至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达到9148.1亿元,资产总计14483.5亿元,分别为2013年的1.13倍和1.54倍,其中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为2926家,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分别为6207.6亿元和7667.8亿元。 (三)新动能快速成长,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161.0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全省立足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壮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大型龙头企业,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2021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为613家,过十亿元的64家,过百亿元的12家;青岛、潍坊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均超100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济宁5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合计达到4832.4亿元,占全省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77.8%。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日渐明显,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三、文化交流日益广泛,对外贸易迅速增长 (一)对外交流日益广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随着全省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深化,齐鲁文化对外交流活动显著增多。2018年2月出台《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工程实施方案》,山东“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当年组织各类文化艺术团(组)分赴五大洲和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问演出或举办各种艺术展览。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加文化影响力,连续成功举办孔子文化节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020年,孔子文化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一体举行。2021年,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增加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推进以文为媒,加强中外青年学生人文交流,促进中外青年学生文明互鉴、心心相通。通过海外合作伙伴和海外孔子学院线上线下各类推介活动,招募“孔子文化和旅游专家”“孔子文化和旅游使者”达23000余名。日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对弘扬和传播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和塑造山东文化品牌,汲取国外艺术精华,增进山东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文化进出口市场活跃,对外贸易大幅增长 2021年,全省共有文化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4582家。全省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87.9亿美元,为2012年的8.1倍,年均增速达到26.1%。其中出口185.1亿美元,同比增长84.2%,进口2.7亿美元,同比增长34.8%。进出口规模超过江苏,列全国第3位。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0.95%提高至4.10%。 四、文化消费不断升级,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从吃、穿、用为主逐渐向追求精神生活富足延伸,文化娱乐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消费层次明显提升。假日经济、旅游经济、惠民消费季等多种文化消费新形式,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激活文化市场的新力量、新手段,带动文化娱乐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202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666元,为2012年的2.64倍,年均增速11.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5%,比2012年提高3.4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589元增长为2021年的1499元,年均增速10.9%,占人均消费总支出比重为10.5%,比2012年提高1.14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全省文化建设如沐春风,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齐鲁文化魅力增强,影响力日盛。展望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省文化建设必将继续高歌猛进,开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