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各地方案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历史回顾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4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5周年菏泽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4-9-18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辉煌奋进七十五载  踔厉前行再续华章

——新中国成立75周年菏泽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朴实的菏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把菏泽从一个自然经济落后地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迈向小康的欣欣向荣地区,谱写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的春风唤醒了鲁西南千里沃野,菏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农村改革为先导,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艰苦创业,开拓前进,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一、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建国75年来,菏泽经济总量逐步攀升,实现跨越式发展。2023年,菏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4亿元,是1949年的2790倍。其间,199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2010年突破千亿元,2013年突破两千亿元,2018年突破三千亿元关口,2022年更是首次超过四千亿元,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市生产总值从建国初期的1.6亿元至突破百亿元用了45年,从百亿元至突破千亿元用了16年,从一千亿至跨越四千亿元仅用了12年时间。

(一)经济发展跑出了“菏泽速度”

1953—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分阶段看,1953—1978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5.0%,1979—2000年全市GDP年均增长8.6%;进入21世纪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1—2023年GDP年均增长11.1%。在2007—2023年间的17年,菏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有11年保持全省第1位,有3年居全省第2位,成为菏泽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向中等收入水平迈进

1949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7元,1978年增加到222元,1991年突破千元,2008年突破万元,2012年突破两万元,2017年突破三万元,2023年,全市人均GDP达到51557元,是1949年的1393倍,是1978年的232倍。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建国初期,全市产业以农业为主导。改革开放初期,菏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87.5∶1.2∶11.3调整为56.9∶11.8∶31.3。2004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取代第一产业比重,在三次产业中居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比重为36.9∶39.8∶23.3,产业结构演变为“二一三”,2006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完成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升级演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8∶44.5∶44.7,产业结构扭转为“三二一”;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5∶40.3∶50.2,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9.9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75年来,菏泽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升,全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76.59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808.85万吨,亩产水平由1949年的47公斤增长到2023年的453公斤,年均分别增长3.2%和3.1%。畜牧总存栏量由1952年的534.34万头(只),提高到2023年的7605.81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由1978年的7.24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152.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3.8%和7.0%。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传统农业大市正向现代农业强市大步迈进。全市农机总动力由1957年的0.15万千瓦,提高到2023年的1247.72万千瓦,年均增长14.7%;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93千公顷,增加到2023年的751.42千公顷,年均增长8.4%。2023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2.1%。

(二)工业规模迅速壮大

建国初期,菏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仅为0.4%,1949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2家,工业增加值仅有20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目前我市已拥有33个工业大类、136个中类、282个小类,形成了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023年,全市工业企业增至2.2万余家,工业增加值达到1515.83亿元,2010—2017年,菏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八年居全省首位,成为工业发展的最快时期。1978—2023年,工业企业户均收入由50.9万元增至3469.7万元,年均增长9.8%。1979—1997年,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5.7亿元增至112.2亿元,年均增长16.9%;1998—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74.6亿元增至6562.1亿元,年均增长10.5%。

(三)服务业全面发展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下,菏泽服务业得以全面较快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3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42.8亿元,是1978年的531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0.2%,比1978年提高18.9个百分点,较1949年提高38.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增加值504.6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178.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81.1亿元,金融业增加值210.4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244.1亿元。规上服务业中,全市464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4亿元,实现营业利润43亿元。

三、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建国以来,菏泽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投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加快投资改革步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了投资多元化格局,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投资得到加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949年的15万元增加至2018年的过千亿元,2019年至2023年,已连续五年当年完成投资千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0.52%,提高到1978年的2.37%,提高到2018年的30%以上,2019年至2023年,均保持在30%以上,最高年份达3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工业投资突飞猛进

建国初期,菏泽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通过中央、省和全市各级的不断投入,到1979年,全市独立核算的全民工业企业已经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5亿元,集体工业企业已经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7亿元。1979年以后,全市工业投资规模突飞猛进,逐年加大,2023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800亿元以上,45年来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1978年的37.5%提高到2023年的48%以上。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装备、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工业投资成为助推工业化进程的主力军。

(二)立体综合交通网建设全面推进

1978年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964公里,无高速公路。截止2023年底,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03万公里(含农村公路),其中省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195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89.7公里。铁路、水上、空中交通蓬勃发展。日兰高铁建成通车,雄商高铁如期推进;洙水河航道、新万福河航道一期顺利通航,新万福河复航二期启动建设,成武港安济河作业区试运营,通达京杭大运河的港口达到3处;牡丹机场建成通航,开通航线14条,通达城市21个,全年客运量近80万人次。菏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水运时代”“航空时代”,日益成为“水陆空”全方位立体交通新枢纽。

(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75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菏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源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步伐加快。1978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3.8%,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83%,较2000年提升近33个百分点。52个市区城建项目加快推进,全市首条城市高架快速路——长江路快速通道全线通车,菏泽医专新校区基本完工。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市政雨污合流管网,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能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健全完善“大城管”治理格局,拓展“智慧+城市管理”应用,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创建工作,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加快建设,城市环境秩序和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四、国内贸易迅速拓展,对外开放成绩卓著

建国后,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全市不断整顿、改革市场流通机制,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商品供应日益繁荣。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大力发展内外贸易,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保障供给”到“扩大内需”的转变,功能不断强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菏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49年的0.47亿元扩大到2023年的2100.25亿元,年均增长11.6%,在此期间,1984年达到十亿规模,2003年迈入百亿规模,2014年成功跨入千亿级别,2023年突破两千亿大关。近年来,菏泽围绕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目标,商贸流通行业取得较快发展,各类物流园区、商业综合体等新产业模式蓬勃发展,建成了直通青岛港的菏泽口岸、康庄服装市场、鲁西南建材市场、花都商埠等多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了菏泽银座商城、万达广场、三信连锁超市等一批现代新型商业综合体,2018年到2023年全市新增城市商业综合体6家。

(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

菏泽抢抓“互联网+”机遇,通过行政推动、培训促动、平台驱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取得显著成绩。菏泽市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被认定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第五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打响了菏泽电商品牌。菏泽通过挖掘电商内生动力,持续擦亮电商新名片,已形成汉服和演出服、木制品跨境电商等全产业链集群。截止2023年底,菏泽有541个“淘宝村”、93个“淘宝镇”,“淘宝村镇”数量双双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跻身“2023数字城市百强榜”第64位。

(三)对外贸易迅速拓展

1978年,菏泽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仅0.43亿元。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733.9亿元,贸易对象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港澳等少数地区和国家发展到以欧洲、美洲、日韩为重点的200多个地区和国家。出口商品涵盖木草柳制品及家具、化工产品、干鲜果蔬及其制品、发制品、纺织服装五大门类,共八万多个品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木草柳制品出口基地、人发制品出口基地、家具出口基地成功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性示范基地。

五、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盘子小、总量少、发展慢,1952年地方财政收入仅0.4亿元,到1978年达0.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可用财力快速增加,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接近10亿元,2011年突破百亿元,2018年突破两百亿元,实现206亿元,2023年达到317亿元,是1978年的520倍。

(一)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197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元;198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9元。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34元,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454元、19493元,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2023年末,城乡居民住户存款余额2870.1亿元,是1978年的5600倍。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926元,是1986年的35.3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422元,是1984年的59.7倍。

(二)教育体育事业成绩显著

2023年全市共有高等院校4所,在校生9.0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8所,在校生9.01万人;普通高级中学80所,在校生23.50万人;普通初级中学376所,在校生50.75万人;小学1333所,在校生90.95万人。小学毕业升学率99%,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市10所体校共有在校生6100人。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122枚、银牌120枚、铜牌197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人人热爱健身、参与健身的良好氛围。

(三)医疗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顺利实施,医联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23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27个,卫生技术人员6.73万人,床位5.97万张,分别是1978年的49.8倍、7.0倍和8.9倍。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2023年,全市拥有博物馆28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处,文化馆10处,公共图书馆10处,藏书总量722.93万册。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乡镇文化站168处,无线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调频发射和转播台10座。广播覆盖率达到98.96%,电视覆盖率达到99.65%。

回顾75年发展历程,菏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就辉煌,令人欢欣鼓舞。展望未来,菏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为经济加速提供了广阔空间,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菏泽千万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速经济发展,努力把菏泽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城市。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