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各地方案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历史回顾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4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4-9-18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七十五载铸辉煌  砥砺前行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成立,拉开了中国历史的崭新篇章。经过75年的奋斗与实践,滨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市人民携手并肩,奋勇争先向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品质滨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一)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

1949年,滨州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19亿元,1978年提高到5.55亿元。改革开放以后,滨州经济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1994年突破百亿元,2009年达到千亿元,从几亿元增加到百亿元用了16年,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用了15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在2012年、2015年、2020年、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1500亿元、2000亿元、2500亿元、3000亿元。

(二)经济发展跑出“滨州速度”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18.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517倍,年均增长9.2%,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2.0%。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GDP年均增长6.1%,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

1949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6元,1988年超过千元,2003年超过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万元,2023年达到7973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2023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其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11.4%。

(四)地方财力明显增强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1978年财政收入1.53亿元,2000年突破十亿元,2010年突破百亿元,2023年达292.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91倍,年均增长12.4%。随着财政收入的强力增长,财政支出规模持续扩大,由1978年的951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26.91亿元,年均增长15.1%,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

(一)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滨州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1.6∶0.8∶7.6,属典型的农业地区。到1978年,全市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三次产业之比演变为64.0∶18.9∶17.1。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对工业企业的一系列改革,工业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加快,到1992年工业经济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比40.47%,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一三”。进入新世纪后,全市服务业发展迅速,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9.7∶41.7∶48.6,与1949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41.0个百分点。

(二)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

75年间,滨州所有制经济结构从“单一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开放前,公有制经济占据经济绝对份额,改革开放后,随着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3%,民营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石。

(三)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长期以来,滨州形成了以铝、电、化工、金属制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结构,随着传统行业增长放缓,全市通过不断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以来,全市先后关停转焦化、炼化、粗钢、电解铝产能450万吨、970万吨、964万吨、102万吨,2023年万元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15.5%。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全市轻量化铝新材料入选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纺织服装上榜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博兴商用智能厨房设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4%,比2012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三、基础建设成效显著,城镇化率持续提升

(一)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滨州交通比较落后,1952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仅为398公里。改革开放后,路网建设步伐逐渐加快,1978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289公里,2023年达17818.37公里,是1978年的13.8倍。截至2023年,全市铁路营业总里程达425.92公里。港口建设稳步推进,1971年滨州港建成2个500吨级泊位,2020年2个3万吨级的散杂货码头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截至2023年,滨州港年吞吐量达5020万吨。

(二)通信行业进入新时代

197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仅为757万元。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全市电信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1999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2.10亿元,移动电话用户4.50万户,互联网接入用户0.29万户。2005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突破10亿元,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00万户,互联网接入用户6.61万户。2023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突破30亿元,移动电话用户431.0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185.28万户。

(三)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

建国初期,全市城镇化水平很低,全市总人口212.0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仅有2.65万人。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0年全市建成区面积6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24.4%,到2023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336平方公里,是2000年的5.4倍,城镇化率为61.9%,全市城镇化已达到较高水平。

四、实干兴业成效显著,供给能力蒸蒸日上

(一)农业生产稳步提升

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1.6亿元。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023年达610.02亿元,是1949年的380余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83.73万吨,肉产量63.56万吨,禽蛋产量28.23万吨,水产品产量57.4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4.4倍、41.5倍、34.4倍、26.3倍。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4年的63千瓦增加到2023年的569.99万千瓦,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由1978年的22.31万公顷扩大到2023年的近40万公顷,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农林牧渔业结构由1949年的92.8∶1.3∶4.6∶1.2调整为43.8∶2.6∶33.0∶20.7,农业回落49个百分点,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28.4、19.5个百分点,很好的适应了人民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1949年直至改革开放初期,滨州是典型的农业区,工业占国民经济份额偏低。197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728家,工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8%,伴随着对工业企业一系列改革,工业经济发展步伐迅速加快,到1992年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达到34.8%。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655家,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正加速由“工业大市”向“制造强市”跨越蝶变,有53项产品产能、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

(三)服务业主导地位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服务业开始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09亿元、1978年的0.95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1515.1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49年的7.6%提高到2023年的48.6%。2023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6.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

五、三驾马车协同发力,需求领域欣欣向荣

(一)投资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滨州着力破解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薄弱等发展瓶颈问题,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通信、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1.48亿元,1992年超10亿元,2002年超百亿元,2011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9%,与2012年相比提高4.0个百分点,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消费市场蓬勃发展

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39亿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各种市场主体发展意愿空前高涨,1978—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9.75亿元。进入新世纪后,流通领域经营业态发生巨大变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迅速发展。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70.7%,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7.5%。

(三)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进入发展快车道。199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3942万美元,2018年突破100亿美元,2023年发展到169.13亿美元,是1978年的429倍,年均增长22.4%。市场格局日趋多元化,亚洲市场占出口总额比重由90年代的90%下降到50%左右,欧美高端市场比重迅速上升,已占25%左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90年的12万美元提高到2023年的75482万美元,年均增长30.3%。

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一)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国初,全市职工就业以国有单位为主,所占比重达85.5%。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合营、中外合营、外商独资企业纷纷出现,就业渠道开始拓宽。进入21世纪,全市就业模式向多元化、市场化、规范化稳步发展,就业渠道由传统的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向私营个体经济为主转变。2023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22%;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有0.8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服务率99.04%。

(二)社会保障更加健全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初步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末,全市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7.87万人、50.62万人、79.99万人、81.72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61.79万人、27.62万人、41.74万人、24.87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10万人、295万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55万人、200万人。

(三)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1986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785元、419元,分别在2006年和2013年超过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年均分别增长6.4%、8.4%。2023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288元、23423元,收入比为1.93,比2012年下降0.4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更加协调

(一)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22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达35796人,是2009年的3.4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2.04亿元,是2009年的4.0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比2009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连续3年列全省第1位。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由1996年的62件增加到2023年的6992件。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全市大力发展基础教育。2023年末,全市小学和普通中学在校生数分别达到31.1万人、19.2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3.7倍、187.6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6.2万人,是1978年的55.1倍。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其中滨州学院于2023年更名山东航空学院,学校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三)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滨州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全市博物馆由2001年的2个增加到2023年的8个。自2005年以来,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文化产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23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2.36亿元,比2019年增加18.86亿元。

(四)卫生事业成效显著

2023年末,滨州拥有卫生各类机构3327个,是1978年的10.1倍。卫生机构床位数2.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4万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401.6%、455.6%。2023年,每千户籍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床位数分别为3.5人、3.8人和7.4张,分别是1978年的4.4倍、8.1倍和3.9倍。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5年披荆斩棘,铸就滨州如今的辉煌成就,75年拼搏奋斗,成就滨州如今的跨越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滨州将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为要、实干当先、勇争一流,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品质滨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