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各地方案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历史回顾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4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5周年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4-9-18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七十五载今胜昔  两河明珠换人间

——新中国成立75周年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聊城以中国“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而著称,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聊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生产力逐步得到解放和发展,经济建设欣欣向荣,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勤劳勇敢的聊城人民,正在创造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奋进新聊城的灿烂与辉煌,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新时代壮丽篇章。

一、七十五年奋进历程

七十五年来,聊城人民经受住了重重严峻考验,在探索与变革中不断前进,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的巨大进步。风云激荡的七十五年发展历程,是一部筚路蓝缕、乘风破浪、砥砺奋进的开拓史,是一部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风雨兼程的奋斗史,是一部春风化雨、厚积薄发、春华秋实的成就史。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其中改革开放后可以分为探索、突破、跨越、转型四大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1949-1977年)

这一时期,聊城人民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1949—1957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在全面恢复和按计划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打破了几千年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95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8亿元,比1949年增长58.1%;农业总产值3.23亿元,比1949年增长49.3%;工业总产值2.33亿元,比1949年增长2.77倍。

1958—1965年:经济起伏、调整时期

聊城和全国、全省一样,在所有制变革上急于过渡、在生产建设上急于求成,“大跃进”“公社化”不但没有实现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且导致了连年下降,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连续三年减产,国民经济遇到严重挫折,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遇到特大困难。1962年,地区生产总值降到2.95亿元,比1957年减少35.8%,年均减少8.5%,特别是第一产业损失最大,增加值从1957年的2.69亿元降为2.27亿元,降低38.4%。粮食总产从1957年的74.84万吨减产到1962年的41.72万吨。为了克服困难,从1961年起,聊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省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1963—1965年,全市经济形势全面好转,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粮食总产年均增长14.7%。

1966—1977年:经济曲折、徘徊时期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国家、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政治挫折和经济损失,刚刚走上发展轨道的聊城经济又拐进了曲折徘徊之路。由于从外地迁入一批工业企业,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实现一定增长,但农村多种经营被扼杀。1975年,粮食总产达116.37万吨,比1965年增长84.7%。农民收入长期徘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极左的经济政策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元,比1965年仅增加3元。纵使生产力发展受限,聊城经济在曲折中仍有一定发展。十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5.1%。

(二)改革开放后四十五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五年,对于聊城来说,是思想不断解放、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不断跨越的四十五年。

1979—1992年:改革起步探索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为聊城经济飞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聊城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工作重点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传统农业得到大力发展。聊城在全国率先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84年,全市农民在“要发家,种棉花”的口号下,粮棉种植面积比达到0.62∶1,棉花总产量351万吨,占全省产量的五分之一,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和出口棉基地。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6.55亿元提升到1992年的26.92亿元,年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74元提高到1992年的517元,年均增长13.8%。这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远高于1952—1978年年均2.7%的增长速度。

1993—2002年:经济稳步突破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对外开放继续深化,思想解放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聊城改革开放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农业市场开始起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开始向多元化转移;狠抓中小企业的改制,加大了资产重组、资本运营、股份制改造力度,工业企业活力进一步提高;基础建设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形成了东西南北贯通的“黄金大十字”,聊城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资本市场开始起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孕育。1998年,随着撤地设市和京九铁路的开通,聊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按照聊城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借路兴聊、工业带动、科教兴聊、外向带动”四大战略,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83.5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40.53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1.8%;二三产业比重由57.9%提高到71.7%,九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

2003—2012年:经济跨越提升阶段

到“十一五”时期,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积淀之后,聊城步入了一个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发展阶段。虽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但只是经济阵痛,并未影响到经济攀升态势。九年间,各项经济指标取得优异的成绩单:GDP总量2010年突破千亿大关,2012年达到1509.6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12年突破百亿,达到104.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了五百万吨,达到519.9万吨;工业总产值2005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12年达到66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1.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4年突破百亿元,2012年达到467.96亿元。这一时期,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业园区初步建成,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全市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经济总量大幅扩张。

2013—2023年:全面转型深化阶段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2013年以来,聊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开启新旧动能转换和深化调整新时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经济发展速度看,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主要表现在:2013年以前的一段时期,GDP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07—2012年增速分别为16.4%、12.9%、13.3%、13.2%、12.3%、12.2%,到2013年换挡至9.6%,2014—2017年增速分别为9.0%、8.3%、6.7%、6.9%,2018—2023年年均增长5%,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逐步快于一二产业,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全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428.97亿元,占GDP比重为48.8%,比2013年提高7.0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迅速攀升并保持在50%以上。

二、辉煌的成就

经过75年的建设,特别是45年改革开放,聊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

经济总量接连攀升。全市生产总值在1978年超过十亿元,1994年超过百亿元,2010年超过千亿元,2017年超过两千亿元,2023年达到2926.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76倍,实现年均增长7.9%;是1978年的115倍,实现年均增长11.1%,2024年有望超过三千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2元增加到2023年的4976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

财政金融实力日渐雄厚。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27亿元,1949年仅为0.15亿元,年均增长10.6%。财力年均两位数增长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从1949年的120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6164.7亿元,年均增长19.4%,贷款余额从117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3767.7亿元,年均增长18.7%。

城市影响力日益提升。聊城是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是著名的“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先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联结南北、贯通东西,区位比较优势明显,位于中原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济南省会都市圈、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等“两区一圈一带”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的叠加区,全市人民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勇于探索、积极作为,着力打造鲁西战略支点城市。

(二)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生产模式单一,农产品产量极低。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使农村生产力逐步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农业连年丰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8.9亿元,是1949年的369倍,年均增长8.5%。75年来,聊城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粮食产量占全省十分之一、瓜菜菌产量占全省七分之一,每天销往京沪、粤港澳大湾区可追溯的高品质蔬菜200多万斤,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蔬菜第一市”。2023年建成“吨半粮”产能区32万亩,粮食实现“二十一连丰”,总产量582.9万吨,是1949年的9.3倍,年均增长3.1%,粮食单产达477.19公斤/亩,是1949年的9.9倍。其他农产品产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瓜菜菌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2023年蔬菜瓜果、禽蛋、肉类产量分别为1066.4万吨、64.52万吨、81.33万吨,年均增长5.5%、9.7%、7.5%。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东阿、茌平、高唐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高唐获评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成功推出“聊·胜一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开通京沪高铁“聊·胜一筹”专列,优质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打响,品牌年销售额超110亿元,以东阿阿胶、临清桑黄、冠县灵芝“聊城新三宝”为代表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升。75年的时间,聊城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928.79亿元,年均增长12.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7%,比1949年提高了26.4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工业生产能力增速提质,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产品的品种结构和技术性能向高科技含量、精细化加工方向发展。2023年生产汽车7.5万辆,而1975年仅生产69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017年超30%,2022年超50%,2023年提高到59.3%。工业发展逐步从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涌现出信发集团、鲁西集团、东阿阿胶、中通客车等一批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造纸印刷、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12条产业链,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504.5亿元,1978—2023年实现年均增长16.0%;利润总额239.2亿元,1978—2023年实现年均增长15.6%。

服务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着力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数字赋能扎实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11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429亿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9%,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3.4%,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新兴业态蓬勃兴起,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文化体验、健康管理、休闲养生等康养新业态,打造全国著名文旅康养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新兴消费持续升温,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零售额保持50%以上增长速度,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零售额保持20%以上增长速度。

(三)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日趋完善。在经济总量不断膨胀的同时,经济结构逐步发生积极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产业结构为89.0∶5.7∶5.3,农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基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逐渐形成,1997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为38.5∶40.7∶20.8。2002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26.6∶45.2∶28.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为15.1∶41.5∶43.4,第三产业比重首次位居首位。结构由“二一三”经过“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逐渐形成一产稳固、二、三产主导加快发展的新格局。2023年,三次产业占比为14.1∶37.0∶48.8,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3.5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结构演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形成完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形成了“56789”的作用,即贡献了5成左右的税收,6成左右的投资和GDP,7成左右的技术创新,8成左右的城镇人员就业,9成左右的企业数量。投资领域,2023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6.8%。市场主体方面,2023年,全市市场主体总数73.2万户,其中私营企业20.3万户,占比27.8%;个体工商户50.6万户,占比69.1%,合计占比96.8%。

城乡结构趋向合理,区域协同发展。75年来,聊城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83年,茌平撤县设市;199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批准成立;2013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设管理,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设立,“四区一市六县”的区域格局自此形成。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40%,2017年城镇化率超过50%,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8%。乡村面貌持续改善,突出片区化引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建成省级和美乡村,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8个衔接推进区建设,“莘县香瓜扶贫”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案例,2023年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70亿元。

(四)内需动力支撑强劲,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投资规模不断扩张。聊城各级大力推进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热潮,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的新提高,1949—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年均增长19.0%,进入新时期,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聊城积极引导和调控投资方向,对推动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结构逐步优化。2023年,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70.0%,“十强”产业投资达到46.5%,“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50%,达到50.7%,高技术产业投资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商贸市场繁荣兴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集体、私营、个体商业和城乡集市贸易快速兴起,商业网点大量增加,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商品市场从物资短缺走向个性化选择。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74亿元,而1949年仅0.65亿元,年均增长11.2%,1978年为3.92亿元。龙头企业支撑有力,全市在库贸易企业中零售额过亿元的有69家,实现零售额189.17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达62.9%。

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市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形成了外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生产自营企业三路大军并进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格局。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91.9亿元,是1997年的87倍(1997年以前无正式统计数据),实现年均增长18.7%。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市,新能源汽车出口额实现翻番,鲁西国际陆港扩能升级,业务量稳居全省首位。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是1997年的21.1倍。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农业、医药、机电、轻纺和重化等领域,利用外资方式不断创新,外资并购及项目增资成为主流。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574元,是2005年的3.9倍(2005年以前无正式统计数据),年均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71元,1949年仅为59元,实现年均增长8.2%。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1978年仅为1990万元,1987年突破十亿元,1995年突破百亿元,2012年突破千亿元,2023年达到4540.76亿元,呈现几何式跨越增长。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追求温饱到追求精神生活的飞跃,人们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食品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转变,人均非食品消费支出从2005年的4036元提高到2023年的14136元,年均增长10.1%。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数码影像产品、微波炉、空调、电脑、汽车、智能穿戴设备所取代,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的2辆提高到2023年的65辆。

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科教文育卫繁荣兴旺。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803家,较2019年翻两番。规上工业研发人员数量超两万名,达到20846人,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科技经费来源渠道由单一的国家投资转向以企业投资为主,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研发经费支出达到82.6亿元。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现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8个、博物馆21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9个、美术馆7个、文化站136个,建成城市书房59处、文体广场6293个、体育场地14195块,成立体育社会组织244个,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体需求。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广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98%,组建教育集团46个,成立教育联盟49个,为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形成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体系。2023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5933所,拥有病床3.7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18万人。

(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魅力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充分发挥冀鲁豫三省交界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高速公路、铁路、高铁从无到有。京九铁路的建成通车,打通了聊城南北的大动脉,与邯济铁路在我市相交形成了黄金十字架。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郑济高铁建成通车,雄商高铁将于两年后通车,聊邯长高铁、聊城机场也在加快前期工作。德上高速、莘南高速、青兰高速建成通车,公路通车里程2159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74公里。交通运输能力增强,2023年,客运量达到2023万人,货运量20641万吨。邮电业发展迅猛,建成了通达全国、联结世界的综合公用电信网和业务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2023年邮政电信业务收入达到69.59亿元,5G基站数达到10467个,互联网宽带接入218.3万户。改革开放以来四十五年的大幅投入,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大幅度缓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市大外环全线贯通,高铁新区建设全面起势,城市格局更加优化。主城区、茌平、莘县成功创建省四星级智慧城市,城市治理更有效能。功能品质持续提升。居民小区专业化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拓展群众休闲生活空间,积极推进改建健身广场、口袋公园、城市书房。特别是,历时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整改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千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获得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坚持绿色生产、绿色技术、绿色生活、绿色制度一体推进,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实施“四减四增”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PM2.5、PM10、SO2、NO2浓度逐年改善,近四年全市优良天数保持在200天以上。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国控考核断面、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成功创建省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东阿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市度假区获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回望来路,来路璀璨;展望未来,未来可期。回首过去,七十五年时移势迁,全市上下不忘初心、栉风沐雨、迎难而上、砥砺奋进,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强劲,产业转型加速推进,市场活力持续恢复,政策红利叠加释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孕育,为聊城加快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省会都市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多重战略叠加效应的加速释放,都将为聊城加快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立足新征程、新起点,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谱写聊城跨越发展新篇章,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