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各地方案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历史回顾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4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4-9-19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凝心聚力七十五载  砥砺前行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辖两区两市七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58平方公里,人口581万。德州之名源于安德县,安德县之名源于德水,秦更黄河名为德水,因德水流经县内,故以为名。明洪武九年设德州卫,1946年解放后设立县级德州市,1950年建德州地区,1964年更名为德州专区,1994年撤专区设立德州市。

75年的沧桑岁月,75年的拼搏进取,75年的辉煌成就。75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经济总量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75年,全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49年—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18.2倍,年均增长10.0%。由1949年的3.4亿元跃升至1994年(135.00亿元)的百亿级、2007年突破千亿级,2013年、2019年又分别跃上二千亿、三千亿级的新台阶,2023年达到3805.2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06元增加至2023年的68494元,增长645.2倍,年均增长率9.1%。

(二)财政实力持续壮大

新中国成立75年,全市财政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从单纯依靠国有企业向收入来源多样化、多渠道、多层次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和财税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全市财政实力得以持续壮大,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0.60亿元,较1962年增长863.1倍。随着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政府财政保障范围也不断进行调整,更加着重强化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保障民生领域的支出。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2.76亿元,较1962年增长1728.9倍。

二、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德州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88.5∶2.7∶8.8调整到2023年的9.9∶40.2∶49.9。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的主导地位,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农业生产平稳进步,农村经济跨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农村经济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75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农村税费改革、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全面脱贫攻坚,全市农业生产平稳进步,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49—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0%;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781.8万吨,年均增长3.2%。

(二)工业行业种类增多,企业规模明显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基础极为薄弱,门类稀少,生产工艺十分落后,经过75年的发展变化,全市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整体发展得到了长足进步,工业实力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519.63亿元,较1978年增长474.6倍,形成了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产业为主导的多行业种类的工业体系,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行业就有33个。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52.4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5%,工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

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49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0.3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2.1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899.95亿元,比1949年增长6332倍,年均增长12.6%。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三、投资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扩大内需成效显著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用于投资的资金少之又少,195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0.02亿元,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我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融资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性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州紧紧抓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机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引进内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投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重点项目落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1986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超10亿元,2000年超百亿元,2005年超500亿元,2010年超千亿。2017年达2641.01亿元,2023年增长7.1%,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二)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新中国成立初期,消费市场受到政策约束等影响,发展低迷。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全市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物流配送、商品集散的大商业、大市场、大物流开始显现。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81亿元,1952年超过1亿元,1983年超10亿元,2000年超百亿元,2018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随着大数据、移动支付的技术日渐成熟,无人贩售机、无人商店等商业业态悄然兴起,无纸化消费成为常态,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领了支付系统革命的同时,也极大活跃了消费市场。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02.37亿元,较1949年增长1730.3倍,年均增长10.6%。

(三)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后,全市充分利用地缘、资源优势,坚持以开放促发展,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给全市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990241万美元,较1993年增长416.5倍,其中,出口总额817156万美元,较1993年增长1636.6倍。实际利用外资57712万美元,较1993年增长27.2倍。

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的75年。全市广大人民生活告别了“饥饿”、摆脱了“贫穷”,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部分群众已越过“小康”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03元,是1988年的30.6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8年的534元提高到2023年的21922元,增长40.1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23年已下降至1.61∶1。与2008年的2.57∶1相比,收入差距呈现明显缩小的势头。

五、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公共服务迈向均等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设施不断完善,素质教育扎实开展,“两基教育”全面达标。2023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1所,普通高中36所,初中176所,小学580所,幼儿园1602所,特殊教育学校14所,形成各类教育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办学格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校在校学生由1980年的679人扩大到2023年的73770人,增长107.6倍。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1989年全市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7年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2023年,全市小学、普通中学在校生达到799244人。教育投入持续增加,2023年全市教育支出达到109.34亿元,同比增长4.8%。

(二)医疗保障水平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城乡群众严重缺医少药,一遇灾荒,人民更是贫病交加,饱受疾病折磨。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我市医疗卫生机构445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195张,卫生技术人员8434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特别是近年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分别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县域内医疗单位诊疗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群众县内就医治疗得到普遍认可。2023年末,市拥有卫生机构5539处,卫生机构床位数31349张,卫生技术人员40964人,分别比1981年增长8.8倍、3.0倍和2.0倍。

(三)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75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23年,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馆2个,全年共演出2200场次。文化馆(站)146个,美术馆3个,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310.08万卷(册)。博物馆、纪念馆19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其中,国家级4处。城市电影院31家,观众256.83万人次,票房收入9646.77万元。有线数字电视用户34.24万户,4K高清智能终端用户19.5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23万户。拥有广播电视台11座。广播播出节目12套,全年播音时间约54167.93小时;电视节目13套,全年播出时间约77106.5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0%。开展“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16723场,行政村覆盖率336.0%。放映公益电影6.65万场次,“全民阅读”活动8625场次,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33.75万册。

(四)社会保障逐步完善

步入21世纪以后,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2023年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含生育保险)、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28.12万人、82.17万人、60.73万人和79.15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08.61万人和443.08万人。医疗保障居民缴费标准、政府补助标准分别达到350元、640元,“德州惠民保”投保超过53.44万人。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139个,其中养老机构数137个,床位1.97万张。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51个。

六、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75年,全市大力改善城市环境,积极完善城区功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着力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市服务能力,相继实施了“道路改建工程”“美化亮化工程”“供水工程”“污水工程”等一系列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日益提升。截止2023年底,累计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37.97公里,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197.88平方公里,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1015个,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5040.12公里(不包括村级道路)。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四改一拆”,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4256套、基本建成22558套。136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开工,惠及群众9431户。

75年的辉煌征程,是全市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开拓创新奋力谱写的华美乐章。复旧日慷慨,观沧海横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勠力同心、奋勇拼搏、勇当标杆、争做表率,为全面开启美丽德州建设新征程而努力奋斗。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