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五载 乘势而上再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日照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实现了从筚路蓝缕到飞速发展,从贫穷封闭之地到开放发展前沿,从温饱不足到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滨海小城”蜕变为“黄海明珠”的生动传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一)经济总量持续攀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落后,经过新中国75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1949年生产总值仅为0.81亿元,1978年增加至5.8亿元。随着全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日照依托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1983年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11年突破1000亿元,2016年突破1500亿元,2021年突破2000亿元。党的二十大以来,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面前,日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90.86亿元。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实现了大幅增长。194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7元,1988年达到1000元,2003年突破1万元大关,2007年跃上2万元台阶,2016年又跨越5万元台阶,2023年更是超过8万元,达到80820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469美元。
(二)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75年来,日照经济发展主要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经济发展总体相对缓慢。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到1989年建市,该阶段日照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型发展,但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期,经济波动比较明显,1989年经济增速回落至3.8%的谷底,年均增长9.8%。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1999年,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特别是1992年12月设区带县,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1993年经济增速达到18.6%的峰值,该阶段年均增长13.5%。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2017年,全市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第五阶段为2018年至今,全市牢牢抓住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历史机遇,经济全面提质增效,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7%。2023年,“四新”增加值占比达到31.6%,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三)财政实力日益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财力薄弱,1949年财政收入仅0.03亿元,1978年增加至0.33亿元。随着经 年超过100亿元,2023年达到195.34亿元,是1949年的6511.2倍,年均增长12.6%。财政实力日臻雄厚,为日照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改革事业及民生保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财力支撑。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1949年的0.02亿元增加至320.15亿元,年均增长14.0%。其中,民生支出完成256.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1%,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二、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发展方式取得新转变
(一)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日照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惠及“三农”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29.42亿元,比1949年增加428.48亿元,年均增长8.6%。畜牧业、渔业发展迅速,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8.1%、2.7%提升至2023年的29.6%、27.9%。粮食总产量89.57万吨,油料作物产量20.64万吨,肉类总产量31.70万吨,水果产量47.29万吨,水产品产量49.58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4倍、8.7倍、52.8倍、295.6倍、65.2倍。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市节水排灌机械4.6亿套;农业机械总动力293.41万千瓦,是1978年的14倍,农业生产已实现种播耕全流程机械化。
(二)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基本上处在手工作坊阶段,工业总产值仅500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经过75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经济实力逐年强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照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聚力实施工业倍增“头号工程”,建设了先进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产业,202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1.1%。初步形成了以钢铁、石油加工、汽车、造纸、农副食品加工五大行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五大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其中钢铁行业占比达到46%。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虚拟现实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电子元件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6.7%、43.6%、17.5%,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断激发。
(三)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194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0.08亿元,产业能级和层次较低。1992年设区带县后,港口功能逐步完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89年建市之初的6.44亿元增加至1995年的35.95亿元,年均增长21.0%,超过国民经济增速5.3个百分点。1996年至2006年,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计算机软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异军突起,全市服务业步入健康、全面发展阶段。服务业增加值由43.46亿元增加至186.28亿元,年均增长15.2%。自2007年以来,信息传输、金融和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服务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34.28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238.05亿元,年均增长9.8%。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8%,比1949年提升了41.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三、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城乡面貌蝶变展新颜
(一)有效投资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投资规模很小,投资主体单一。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1.32亿元,到1989年建市之初,增加至5.43亿元,1992年超过10亿元,2003年超过100亿元,2013年超过1000亿元,2017年达到1691.19亿元。2018年以来,全市投资步入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期。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8%,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9.2%。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9%,快于全部投资4.5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投资增长2.1%。个体私营、股份制投资、港澳台、外商投资比例达到69.4%,比2000年提高了62.2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1986年,日照港开港运营。1989年全市仅有300多公里的三级以下公路。2000年,日照市第一条高速公路日东高速竣工通车,从此结束了日照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15年,山字河机场正式建成通航,日照正式进入“航空时代”;2018年,青连铁路建成通车,日照正式迈进“高铁时代”。2018年至2023年,全市累计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736.4亿元,城市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末,日照港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日照机场已通航北京、上海、广州等17个航点,开通航线11条;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349.46公里,铁路里程达337.97公里,港口生产性泊位达92个、年吞吐能力3.49亿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1个。2023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93亿吨,是1989年的66.2倍,年均增长13.1%。
(三)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建市之初,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为13平方公里,2023年末扩大到128.23平方公里,是1989年的9.9倍,年均增长7.0%。常住人口294.82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68.33万人。与此同时,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全市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6.2%提高至2023年的63.56%,以每年1.24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推进。1989年城市铺装道路476万平方米,2023年城市道路长度1092.54公里,面积2214.83万平方米;1989年,建成区园林面积450公顷,绿地率27%,2023年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5208.7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0.62%,城市建设水平快速提升。
四、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对外开放打开新局面
(一)社会消费繁荣活跃。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0.22亿元。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物质产品不断丰富,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市场流通格局形成,消费品市场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时期。198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86亿元,2017年超过500亿元,2023年超过700亿元达到716.59亿元,是1949年的3257倍多,年均增长11.6%。2017年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后,日照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明显。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5333.0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3.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5%、67.7%。
(二)对外开放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日照虽地处沿海,但外向型经济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8年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日照大力实施对内对外开放战略,紧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外向型经济取得飞速发展。1989年日照建市之初,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1.93亿美元,2003年突破10亿美元,2010年突破100亿美元,2013年突破300亿美元,2014年实现347.69亿美元,达到历史顶峰。受国际贸易影响,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值高位回落,达到124.7亿美元。2023年,按平均汇率折算,全市进出口总值达194.84亿美元,与1989年相比,年均增长14.5%,其中出口71.86亿美元,进口122.99亿美元。从贸易合作伙伴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297.1亿元,占出口额比重达到58.7%。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其中,日韩、高技术产业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3%、63.1%。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经济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很低,收入来源单一。75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鼓励多劳多得,居民收入连续翻番。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674元,是1989年的34.7倍,平均每年增加1218.9元,年均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35元,是1949年的617.2倍,平均每年增加308.1元,年均增长9.1%。202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6571元,是1949年的495.2倍,年均增长8.9%。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2023年住户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43.02亿元,为1952年的80.1万倍,年均增长21.1%。
(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给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4453元,是1989年的21.6倍,平均每年增加685.9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2006元,是1993年的19.8倍,平均每年增加380元,年均增长10.5%。消费升级推动市民逐步实现美好生活,居民家用汽车、洗衣机、空调、计算机等主要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2023年末,全市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汽车68.4辆、洗衣机108.7台、空调131.9台、计算机98.4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38.8平方米,比1989年末12.1平方米增加了26.7平方米。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日照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9.73万人、62.31万人、45.41万人、33.51万人、52.8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7.21万人、222.74万人。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8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19元,保障人数2743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49元,保障人数74374人。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至1.23:1。建设127处医保工作站、1232处医保工作点,“15分钟医保服务圈”基本建成。累计执行国家集采,省级、省际集采药品数量530种,医用耗材26类,累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5亿余元。各类养老服务机构68个,服务人数4336人。乡镇敬老院34个,总床位数达到4228张。
六、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一)科技事业日新月异。近年来,日照大力实施创新兴市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心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集成,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72.41亿元,是2006年的132倍,年均增长35.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5%,比2006年提高3.0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三位,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60.6%,居全省第2位。2023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16家,近三年年均增长45.7%;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56家,比2022年新增492家,近三年年均增长50%。牵头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成功入列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意识不断强化,2023年,全年专利授权4708件,其中发明授权628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64件。
(二)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经费支出由1999年的2.38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9.96亿元,年均增长15.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1978年,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40人。1985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88人。随着恢复高考、素质教育、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改革,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3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96627人。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33864人。主城区教育集团6个,涵盖17所学校,54所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107所薄弱学校,遴选7个试点乡镇推进强镇筑基行动。课后服务参与学生30.3万人,占比98.3%。启动日照市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遴选建设高水平专业4个。
(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紧紧围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24个,广播电台3座,电视发射及转播台4座,拥有城市书房55家、乡村书房8家,55个乡镇街道均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2023年,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31亿元,是2008年的5.1倍,年均增长11.5%。文化产业增加值61.81亿元,是2005年的8.8倍,占GDP比重达到2.6%。
(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载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照持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了遍及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更是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健康日照”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全面进步。2023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3个增加至2517个,卫生技术人员由177人增至24240人,卫生机构开放床位由50张增至19075张。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68‰和3.12‰。实现全部住院定点医疗机构DRG付费100%全覆盖,提前完成国家、省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继续实施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深入推进“阳光护花 照亮未来”工程,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98%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省提升标准。
(五)体育事业焕发生机。近年来,日照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赛谋城、以赛兴城,用体育点亮群众生活,以体育赋能城市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海滨体育名城,先后创建成为首批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2022年,由我市承办的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圆满落幕,日照体育代表团全面丰收,共获得金牌82枚、银牌68枚、铜牌61枚,创历史最佳成绩。2023年,成功举办省级以上重大赛事活动90余项,完成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600余场,实现“全人群、全时段、全地域”覆盖。全市建成各级各类健身设施82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79平方米,“健身就在家门口”成为生动现实,全年体彩累计销售8.84亿元。
七十五载时移势迁,七十五载砥砺奋进,成就了日照当前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将乘着党的二十大浩荡东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进步,向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日照篇章阔步前进!
砥砺奋进七十五载 乘势而上再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日照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实现了从筚路蓝缕到飞速发展,从贫穷封闭之地到开放发展前沿,从温饱不足到走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滨海小城”蜕变为“黄海明珠”的生动传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迈出稳健步伐。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一)经济总量持续攀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落后,经过新中国75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济总量连续翻番,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1949年生产总值仅为0.81亿元,1978年增加至5.8亿元。随着全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日照依托港口及临港产业的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1983年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11年突破1000亿元,2016年突破1500亿元,2021年突破2000亿元。党的二十大以来,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面前,日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90.86亿元。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实现了大幅增长。194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7元,1988年达到1000元,2003年突破1万元大关,2007年跃上2万元台阶,2016年又跨越5万元台阶,2023年更是超过8万元,达到80820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469美元。
(二)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75年来,日照经济发展主要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7年),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经济发展总体相对缓慢。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到1989年建市,该阶段日照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型发展,但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期,经济波动比较明显,1989年经济增速回落至3.8%的谷底,年均增长9.8%。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1999年,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特别是1992年12月设区带县,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1993年经济增速达到18.6%的峰值,该阶段年均增长13.5%。第四阶段为2000年至2017年,全市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第五阶段为2018年至今,全市牢牢抓住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历史机遇,经济全面提质增效,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7%。2023年,“四新”增加值占比达到31.6%,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
(三)财政实力日益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财力薄弱,1949年财政收入仅0.03亿元,1978年增加至0.33亿元。随着经 年超过100亿元,2023年达到195.34亿元,是1949年的6511.2倍,年均增长12.6%。财政实力日臻雄厚,为日照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改革事业及民生保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财力支撑。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1949年的0.02亿元增加至320.15亿元,年均增长14.0%。其中,民生支出完成256.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1%,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二、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发展方式取得新转变
(一)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日照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惠及“三农”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29.42亿元,比1949年增加428.48亿元,年均增长8.6%。畜牧业、渔业发展迅速,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8.1%、2.7%提升至2023年的29.6%、27.9%。粮食总产量89.57万吨,油料作物产量20.64万吨,肉类总产量31.70万吨,水果产量47.29万吨,水产品产量49.58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4倍、8.7倍、52.8倍、295.6倍、65.2倍。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市节水排灌机械4.6亿套;农业机械总动力293.41万千瓦,是1978年的14倍,农业生产已实现种播耕全流程机械化。
(二)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工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基本上处在手工作坊阶段,工业总产值仅500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经过75年的建设和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经济实力逐年强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照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聚力实施工业倍增“头号工程”,建设了先进钢铁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化工产业,202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1.1%。初步形成了以钢铁、石油加工、汽车、造纸、农副食品加工五大行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五大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其中钢铁行业占比达到46%。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虚拟现实设备、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电子元件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产量分别增长76.7%、43.6%、17.5%,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不断激发。
(三)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194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0.08亿元,产业能级和层次较低。1992年设区带县后,港口功能逐步完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89年建市之初的6.44亿元增加至1995年的35.95亿元,年均增长21.0%,超过国民经济增速5.3个百分点。1996年至2006年,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计算机软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异军突起,全市服务业步入健康、全面发展阶段。服务业增加值由43.46亿元增加至186.28亿元,年均增长15.2%。自2007年以来,信息传输、金融和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服务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34.28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238.05亿元,年均增长9.8%。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8%,比1949年提升了41.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三、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城乡面貌蝶变展新颜
(一)有效投资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投资规模很小,投资主体单一。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1.32亿元,到1989年建市之初,增加至5.43亿元,1992年超过10亿元,2003年超过100亿元,2013年超过1000亿元,2017年达到1691.19亿元。2018年以来,全市投资步入投资结构调整优化期。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8%,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9.2%。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9%,快于全部投资4.5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投资增长2.1%。个体私营、股份制投资、港澳台、外商投资比例达到69.4%,比2000年提高了62.2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1986年,日照港开港运营。1989年全市仅有300多公里的三级以下公路。2000年,日照市第一条高速公路日东高速竣工通车,从此结束了日照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15年,山字河机场正式建成通航,日照正式进入“航空时代”;2018年,青连铁路建成通车,日照正式迈进“高铁时代”。2018年至2023年,全市累计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736.4亿元,城市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末,日照港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日照机场已通航北京、上海、广州等17个航点,开通航线11条;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0349.46公里,铁路里程达337.97公里,港口生产性泊位达92个、年吞吐能力3.49亿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1个。2023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93亿吨,是1989年的66.2倍,年均增长13.1%。
(三)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建市之初,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为13平方公里,2023年末扩大到128.23平方公里,是1989年的9.9倍,年均增长7.0%。常住人口294.82万人,比1978年增加了68.33万人。与此同时,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全市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6.2%提高至2023年的63.56%,以每年1.24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推进。1989年城市铺装道路476万平方米,2023年城市道路长度1092.54公里,面积2214.83万平方米;1989年,建成区园林面积450公顷,绿地率27%,2023年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5208.76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0.62%,城市建设水平快速提升。
四、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对外开放打开新局面
(一)社会消费繁荣活跃。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0.22亿元。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物质产品不断丰富,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市场流通格局形成,消费品市场进入了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时期。198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86亿元,2017年超过500亿元,2023年超过700亿元达到716.59亿元,是1949年的3257倍多,年均增长11.6%。2017年实施“旅游富市”战略后,日照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明显。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5333.0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53.7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5%、67.7%。
(二)对外开放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日照虽地处沿海,但外向型经济几乎为零。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8年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日照大力实施对内对外开放战略,紧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外向型经济取得飞速发展。1989年日照建市之初,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1.93亿美元,2003年突破10亿美元,2010年突破100亿美元,2013年突破300亿美元,2014年实现347.69亿美元,达到历史顶峰。受国际贸易影响,2016年全市进出口总值高位回落,达到124.7亿美元。2023年,按平均汇率折算,全市进出口总值达194.84亿美元,与1989年相比,年均增长14.5%,其中出口71.86亿美元,进口122.99亿美元。从贸易合作伙伴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297.1亿元,占出口额比重达到58.7%。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58亿美元,其中,日韩、高技术产业外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3.3%、63.1%。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经济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很低,收入来源单一。75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鼓励多劳多得,居民收入连续翻番。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2674元,是1989年的34.7倍,平均每年增加1218.9元,年均增长1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35元,是1949年的617.2倍,平均每年增加308.1元,年均增长9.1%。2022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6571元,是1949年的495.2倍,年均增长8.9%。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2023年住户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643.02亿元,为1952年的80.1万倍,年均增长21.1%。
(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给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改变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4453元,是1989年的21.6倍,平均每年增加685.9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2006元,是1993年的19.8倍,平均每年增加380元,年均增长10.5%。消费升级推动市民逐步实现美好生活,居民家用汽车、洗衣机、空调、计算机等主要耐用消费品从无到有。2023年末,全市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汽车68.4辆、洗衣机108.7台、空调131.9台、计算机98.4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38.8平方米,比1989年末12.1平方米增加了26.7平方米。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日照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9.73万人、62.31万人、45.41万人、33.51万人、52.8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7.21万人、222.74万人。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8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19元,保障人数2743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49元,保障人数74374人。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至1.23:1。建设127处医保工作站、1232处医保工作点,“15分钟医保服务圈”基本建成。累计执行国家集采,省级、省际集采药品数量530种,医用耗材26类,累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5亿余元。各类养老服务机构68个,服务人数4336人。乡镇敬老院34个,总床位数达到4228张。
六、科教文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一)科技事业日新月异。近年来,日照大力实施创新兴市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心目标,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集成,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72.41亿元,是2006年的132倍,年均增长35.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5%,比2006年提高3.0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三位,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60.6%,居全省第2位。2023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916家,近三年年均增长45.7%;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56家,比2022年新增492家,近三年年均增长50%。牵头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发展,成功入列省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意识不断强化,2023年,全年专利授权4708件,其中发明授权628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64件。
(二)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地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经费支出由1999年的2.38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69.96亿元,年均增长15.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1978年,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40人。1985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88人。随着恢复高考、素质教育、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改革,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23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96627人。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33864人。主城区教育集团6个,涵盖17所学校,54所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107所薄弱学校,遴选7个试点乡镇推进强镇筑基行动。课后服务参与学生30.3万人,占比98.3%。启动日照市中等职业学校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遴选建设高水平专业4个。
(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紧紧围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补齐文化民生短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截至2023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24个,广播电台3座,电视发射及转播台4座,拥有城市书房55家、乡村书房8家,55个乡镇街道均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2023年,全市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31亿元,是2008年的5.1倍,年均增长11.5%。文化产业增加值61.81亿元,是2005年的8.8倍,占GDP比重达到2.6%。
(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载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功能。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照持续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建立了遍及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近年来,更是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健康日照”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全面进步。2023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3个增加至2517个,卫生技术人员由177人增至24240人,卫生机构开放床位由50张增至19075张。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68‰和3.12‰。实现全部住院定点医疗机构DRG付费100%全覆盖,提前完成国家、省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继续实施适龄妇女“两癌”筛查,深入推进“阳光护花 照亮未来”工程,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98%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省提升标准。
(五)体育事业焕发生机。近年来,日照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赛谋城、以赛兴城,用体育点亮群众生活,以体育赋能城市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海滨体育名城,先后创建成为首批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2022年,由我市承办的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圆满落幕,日照体育代表团全面丰收,共获得金牌82枚、银牌68枚、铜牌61枚,创历史最佳成绩。2023年,成功举办省级以上重大赛事活动90余项,完成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3600余场,实现“全人群、全时段、全地域”覆盖。全市建成各级各类健身设施82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79平方米,“健身就在家门口”成为生动现实,全年体彩累计销售8.84亿元。
七十五载时移势迁,七十五载砥砺奋进,成就了日照当前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将乘着党的二十大浩荡东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咬定目标、真抓实干,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进步,向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日照篇章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