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各地方案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历史回顾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4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4-9-19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风雨兼程铸辉煌  扬帆起航再出发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威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开拓前进,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威海视察,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殷切期望,为威海城市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威海发展的主攻方向,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建国初期的威海,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22亿元,1978年不足10亿元。建市以后,全市上下以敢想敢干的勇气和敢闯敢试的魄力,实现了令人振奋的跨越式发展。198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4.24亿元,1992年跃入百亿级,2006年跃入千亿级,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13.54亿元,比1949年增长2800多倍,建国以来年均增长9.8%,建市以来年均增长12.4%。伴随总量的扩大,人均生产总值快速增长。1949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不足百元,1978年发展至440元,1985年突破千元,1994年突破万元,2016年突破10万元,2023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12.1万元,比1949年增长1500多倍,比1987年增长80倍,建国以来年均增长8.9%,建市以来年均增长11.7%。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宏观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地方财政实力稳步增强。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37.38亿元,比1953年有统计以来增长4000多倍。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1949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8.3∶6.7∶15.0,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推进,1989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一产,达到41.14%。2016年,三次产业比重变为10.2∶43.5∶46.3,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三次产业形成新格局。近年来,全市坚持扩量与升级并重、传统与新兴协同,放大发展优势,加快补齐短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持续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0.5∶37.9∶51.6,第三产业占比较1949年提高了36.6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3.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一)农业是固本安民之根本

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帷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68.68亿元,较1949年的0.95亿元增长386倍,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全市坚决扛牢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扎实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各类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5.7万吨,增速居全省第2位;水果产量达到125.9万吨,较1949年增长380倍;蔬菜产量达到105.2万吨,较1987年有统计以来增长2.3倍;肉类总产量达到20.0万吨,较1978年有统计以来增长3倍。同时威海利用得天独厚的环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渔业,2023年水产养殖面积为11.85万公顷,较1949年增长上千倍,水产品产量达到328.4万吨,较1949年增长123倍,渔业产值达到464.6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7.6%,较1949年提高62.4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近年来,威海不断加大传统农业改造力度,提升农业机械化、精细化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514.1万千瓦,较1949年增长3万多倍。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2023年末,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6家。“威海苹果”“乳山牡蛎”“荣成海带”“文登西洋参”等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工业经济持续壮大

建国初期,威海仅有39家工业企业,且都是作坊式的手工业,经过75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工业经济逐步壮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竞争优势不断增强,现已形成了涵盖35个行业大类、127个行业中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随着工业门类不断完善和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工业品供给能力实现大幅跨越。打印机产能从无到有,2023年产量达到1100万台;民用钢制船舶产量由1978年有统计以来的1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41.8万吨,增长40倍,造船业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行业;橡胶轮胎外胎产量由1978年有统计以来的9万条增长到2023年的4341万条,增长481倍;电动机产量由1987年的20.7万千瓦增长到2023年的891万千瓦,增长42倍。

(二)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其中有6个制造业集群2023年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名单,累计培育6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医药医疗器械、船舶与海工装备等十条优势产业链。围绕医疗器械、轮胎、碳纤维、房车、钓具、服装等领域,全市建成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省级39家,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达到9家、40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31家。目前,威海是医药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房车产业集聚区和出口基地、首批国家船舶出口基地、中国最大的钓鱼竿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钓具之都”。

(三)经营效益总体较好

在保持生产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2023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29家,总资产4270.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90.6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列全省第1位,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7.3%,列全省第4位。全市工业领域2023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有46家(集团口径),过50亿元有9家,过100亿元有5家。

四、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不断放宽扩大开放领域,降低行业壁垒,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并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呈现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行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3.28亿元,较1949年增长1万多倍,建国以来年均增长9.9%,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一)传统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6993.11公里(含农村公路、国省道),较1978年有统计以来增长3.4倍。全市货运周转量(2022年数据)为350.4亿吨公里,较1949年增长6000多倍;邮电业务总量55.8亿元,较1949年增长3万多倍;固定电话用户48.3万户,较1949年增长8000多倍。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地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2023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917.1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1%。金融业方面,2023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4347.52亿元,是1950年有统计以来的43.9万倍,人均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达到14.92万元,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34.95亿元,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10.1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1.6%。旅游业方面,威海顺应文旅产业发展规律和消费升级趋势,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打造国际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2023年,接待旅游总人数5906.54万人次,是2000年有统计以来的10倍,实现旅游总收入630.84亿元,是2000年的16倍。

五、投资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一)固定资产投资质效提升

建国之初,威海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总量少,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3万元,1987年为6.8亿元。建市以后,全市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从快速扩张转入平稳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建国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建市以来年均增长19.6%。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三次产业投资占比为1.8∶54.7∶43.5,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为30.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位。

(二)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建国初期,我市商业市场多系商贩店铺经营,规模小,商品匮乏,1949—1978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亿元,年均增长8.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释放,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703元增加至2023年的5.88万元,列全省第5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544元增加至2023年的2.9万元,列全省第2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58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466元提高到2023年的9.37万元。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消费需求得以释放。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85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578元增加至2023年的3.47万元,增长了近60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85年有统计记录以来的488元增加至2023年的1.73万元,增长了3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建国初期的3035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1364.39亿元,年均增长14.2%。

六、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一)对外经贸迅速拓展

建市初期,威海外贸进出口仅为42万美元,但作为较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威海积极把握和利用改革开放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扩大对外经济活动,并立足地缘优势,全面实施“借韩兴威”战略。之后,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综合保税区等重大政策落户威海,全市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城市国际化进入新的阶段。2023年,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06.8亿元,列全省第6位,其中出口1501.7亿元,约占75%。与俄罗斯、阿联酋、巴西等新兴市场贸易呈快速发展态势,分别增长43.8%、57.1%、34.1%。

(二)利用外资量质提升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招商引资尚处于冲破藩篱、探索起步阶段,1987年建市时,全市利用外资的合同个数仅有18个,实际利用外资仅为81万美元。近年来,全市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坚持引资、引智、引技并重,加快从拼资源、拼优惠向拼环境、拼服务转变,大力实施精准招商战略,广泛采用集群化、社会化、以商招商等创新型招引方式,外资利用质效显著提升。2023年,全市新设外资项目197个,实际使用外资达到7.94亿美元,是1987年的980倍,年均增长30.2%。

(三)走出去步伐加快

威海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推动企业在全球范围优化组合配置资源,投资范围已遍及世界各地,投资领域也由单一的对外劳务拓展到对外工程承包、海外投资、对外借款等各行业各领域。2023年,全市新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33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06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5.25亿美元,较1987年有统计以来增长4000多倍,完成营业额5.36亿美元,较1987年增长2万多倍,外派各类劳务人员5036人,较1987年增长139倍。

七、精致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一)城乡发展统筹推进

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规划,推动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近年来,全市一体化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乡村建设两大行动,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成果显著,一批乡村振兴样板片区日益精致,城乡发展更为均衡协同。非农业人口由1949年的6.67万人、1978年的11.13万人、1987年建市的21.36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29.96万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7%,较1949年提高55.4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291.3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68%。

(二)交通设施日臻完善

建市之初,我市既无铁路又无机场,港小路差,交通不畅,威海市大力实施“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机场开放、港口扩建”战略,交通设施全面提档升级,有力地破解了瓶颈制约。2023年烟威高速改扩建工程主线贯通,莱荣高铁正式通车,在省内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大水泊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56.93万人,位列全国61名,昆嵛山机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2023年全市新增66辆纯电空调公交车,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三)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全市深入推进“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大力建设“无证明城市”,持续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就“优化营商环境”立法,打造政务服务“简易办”品牌,深入实施商事登记便民化改革,推出全省首个线上营商环境全景式集成平台,全市政务服务满意率长期保持99%以上,获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2023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6.27万户,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45.79万户,创新创业要素活力更加奔腾涌流。

八、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一)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近年来,威海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大力增加绿色能源供给,打造荣成核能、乳山海上风电装备等新能源产业基地。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2023年新增绿色制造示范单位20家。2023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9.3%,三年累计下降15.0%,提前超额完成了“十四五”5年目标任务。

(二)环境质量巩固提升

多年来,威海始终把生态优先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珍惜“湛蓝”“翠绿”的生态底色,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威海是首个国家卫生城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华环境奖等荣誉称号。2023年,威海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6%,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唯一连续8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2023年荣获中华环境奖,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两个城市”,是全省唯一两项都入选的地市。

九、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科技研究成果丰硕

202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393件,授权量212件,分别较1987年有统计以来增长21倍、34倍。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1项。科技人才加速引进。2023年,新引育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专家17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6人、省级海外工程师16人,引进青年人才2.3万人,获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4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排名位居第34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3位。

(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全市深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质教育供给持续扩大,各类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987年,全市仅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202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在校学生13.82万人,较1987年有统计以来增长565倍;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88万人,较1987年有统计以来增长8倍。2023年,全市共有普通高中18所,普通初中102所,小学10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7%,威海所辖县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是全国唯一所辖全部行政区市均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地级市。

(三)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

建国以来,全市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医疗机构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卫生机构数量、卫生机构床位数以及卫生技术人员取得长足发展。2023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671个,较1949年增长98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0663张,较1949年增长114倍;卫生技术人员26521人,较1949年增长97倍。

回顾往昔,75年的发展成就让我们倍感自豪,扬帆起航,威海正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途上。下一步,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创新突破、实干争先,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全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区、不断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争当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而团结奋斗!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