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各地方案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历史回顾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4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4-9-19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山河锦绣映盛世  岁月峥嵘著华章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潍坊道承齐鲁、衿连海岱。新中国成立以来,75年风云激荡,75年沧桑演绎,这座北海名郡沐风栉雨、拼搏奋进,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凤凰涅槃、浴火腾飞,走过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历经战火到平安和谐,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足,潍坊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步入美好愿景,更好潍坊建设步伐走得坚实有力。

一、改革开放焕发生机,综合实力跨越攀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潍坊市立足自身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迅速提升。

(一)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硝烟刚刚散去,经济极为孱弱,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有2.4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23.5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并向工商业及所有经济领域全面延伸,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发展大潮汹涌澎湃。到2004年,不到三十年的时间,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而后以平均每三到五年一个千亿元量级的速度稳步增长,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7000亿元,2023年达到7606.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7%。

(二)人均水平迈上新台阶,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潍坊历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市,人均水平的提升更具代表意义。1949年潍坊人均生产总值仅为55元,1978年增加到335元,1987年达到1000元以上,2002年超过10000元,2021年达到74606元,按照当年年均汇率计算,首次超过10000美元,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202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80970元,折合11491美元。

(三)财政实力日渐雄厚,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繁荣发展,工商企业迅速崛起,潍坊税源日益丰富,政府财力不断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税是财政收入的主体,1949年农业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95.5%,后来逐步下降,到1990年下降到了3.7%。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潍坊财政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期,2004年超过50亿元、2007年突破100亿元、2016年跨越500亿元,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8.3亿元。财力的丰厚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各项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生支出占比连续8年保持在80%以上。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转型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经济结构调整演化,增长方式科学转变,三次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农业基础稳固,二三产业协调壮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潍坊处于典型的农业社会,经济总量中农业经济占比近乎80%,仅有少量的手工业和工商业。经过土地改革和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潍坊农、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59年二、三产业占比接近50%。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1989年第二产业占比超过了一产,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力,2016年二、三产业占比超过90%,农业经济基础稳固、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023年潍坊三次产业呈现8.9∶40.6∶50.5结构,服务业占比稳步提升,由工业经济主导渐次转向服务业经济主导。

(二)守正创新,“三个模式”引领潍坊乡村振兴

潍坊南有山林之盛,北有渔盐之利,中部平原沃野,农林牧渔各占其利。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两次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潍坊农业发展。在改革进程中,潍坊不断破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走出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发展新路子,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不断赋予“三个模式”新的时代内涵,产业发展更加强劲。2023年,26家企业、103家合作社分别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农民合作社500强,蔬菜、畜牧、农机、花卉4个千亿级产业链不断壮大,生姜、果品、种业、奶牛等10个产业链产值过百亿。

(三)务守本业,高端制造引育潍坊工业新动能

抗日战争前夕,潍坊纺织、机械、烟草等行业比较发达,华丰机器厂的低速柴油机声名远扬。新中国成立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潍坊工业的发展基础。1979年潍坊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逐步形成以6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进入新世纪,潍坊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动力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加速崛起,成为潍坊新的支柱产业,潍柴、歌尔、豪迈等一批优质企业发展成为内外闻名的明星企业。聚企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潍坊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动力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元宇宙产业集群入选首批省级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母机、磁悬浮等产业快速发展。

(四)产业融合,服务业引航潍坊发展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的崛起为服务业发展建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多年来,潍坊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优化提升商贸业,做强做大金融保险业,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旅游和休闲娱乐业,加快总部经济、创意设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布局,服务业发展领域持续拓宽、发展层次不断提升,总量规模连创新高。201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50%,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3843.55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4%,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7.0%,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超过五成。

三、发展模式调整进化,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潍坊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逐渐从投资拉动型逐步向消费驱动型转换。

(一)民间投资活力激发,投资结构调整优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各项投资建设都是由国家主导,集中力量完成了一批基础性、必要性的基建工程,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积累了条件,峡山水库的修建就是当时的优秀代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间投资领域开放力度陆续加大,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为潍坊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引领发展方向、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乡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一批技术前沿、带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加速上马,全市新技术、新产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全市民间投资占比达到75.2%,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四新”经济投资占比分别达到48.6%和58.8%。

(二)商业模式加速迭代,消费新业态井喷崛起

潍坊商业活动早年就较为发达,1904年潍县就被开为商埠,1948年潍县解放,迅速恢复工商业,2个月时间就恢复66个行业、2261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潍坊商贸业蓬勃发展,大型交易市场、大型超市、连锁店、便利店、专卖店等经营业态各领潮流,相继诞生了山东潍坊百货集团、山东世纪泰华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全福元商业集团等一批跨领域、多业态的商业企业集团。进入新时代,互联网与实体经营紧密结合、互相成就,网络经济、流量经济、直播经济、网红经济、带货经济、VR体验场景,新科技给消费市场带来新的体验,引领着新一轮的消费风潮。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6.1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批零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46.8%,住餐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餐饮收入增长55.6%。

(三)外向型经济逐步增强,出口结构深刻变迁

潍县解放后,到1954年外贸机构陆续建立,当年出口商品收购额达到5595万元。1991年,潍坊柴油机厂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潍坊外贸告别了长期以来通过外贸专业公司代理收购的方式,迎来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1994年全市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2001年超过10亿美元,2011年达到100亿美元以上,2022年超过300亿美元。在一个较长的时期,潍坊出口商品以农副土产品和原料为主,工业产品占比很小,1972年供销、外贸分设后,重点扩大农副产品加工半成品和一般成品出口。随着潍坊工业的发展,出口产品更加丰富多样,1990年出口产品形成17个大类,500多个品种,工矿产品出口比重达到55.94%。进入新世纪,机电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大,2021年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额比重超过40%,2023年达到47.7%。

四、科技研发厚积蓄势,创新驱动助力产业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准确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内涵,深入实施科技兴潍战略,深化科技改革,推动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技术变革、效率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研发投入稳步增加,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斐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创新创业活力蓬勃迸发,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有效激发。2022年全市有研发活动的单位数达到4757个,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6.7万人,研发经费投入169.1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3.0%、77.0%、90.6%,经费投入几乎翻了一番,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2%。为保护和激发社会创新能力,给知识“定价”,为创新“赋权”,潍坊市持续加强知识产品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支撑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更加坚实。2023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499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570件,登记技术合同7400多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15.7亿元。

(二)关键技术屡获突破,新动能培育卓有成效

潍坊企业身上传承着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基因。1932年华丰机器厂自行研发生产出中国北方第一台15马力柴油机,潍坊计算机公司研制生产的华光电子排版系统被评为198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2016年、2018年盛瑞传动和潍柴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潍柴研发的柴油机本体热效率三次刷新世界记录。优质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96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省级1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4家,“瞪羚”企业207家,“独角兽”企业2家。新动能规模持续增大。2023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2308.4亿元,占GDP的比重增加到30.3%。

五、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功能品质蝶变升级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潍坊努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幅改善,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提升,公共设施、交通条件有了量的扩容和质的提升。

(一)城区建设扩容升级,城乡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前的潍县,是座半城半乡的城镇,城区基础设施简陋,解放后的潍县掀开了城市建设的新篇章。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结合推进,城市金融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商业娱乐中心等相继建成,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潍坊综合保税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数字潍坊建设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品质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潍坊农村建设经过自然发展时期、规划建设时期、新农村建设时期的阶梯式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实现了公路、自来水、网络、快递“村村通”,探索形成“多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模式。2023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0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2%,创建省级美乡村117个、市级500个,农村“两公里·半小时”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二)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

潍坊东联半岛,西接省会,处于山东半岛通往内陆地区的交通要冲。经过75年的发展建设,潍坊已经搭建起较为完善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综合性的交通枢纽城市。济青高铁、潍莱高铁和正在建设的京沪高铁二通道、潍烟高铁等在此交汇,形成米字型高铁网,全国首个高铁快运物流基地落户潍坊。9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总里程超过800公里,全面实现“县县通双高速”布局,形成“三纵六横”的高速公路网络。2023年潍坊机场完成客运量67.3万人次、货运量2.2万吨。潍坊港5万吨级滚装泊位建成投用,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4156万吨,小清河成为沿岸重要出海通道。

(三)5G加速新基建,赋能产业数字化变革

数字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风起云涌,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是基础。潍坊市大力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覆盖、快提速,到2023年,累计建成5G基站17017个,全市移动电话用户突破1100万户,5G用户占比拓展到42.2%;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接近400万户,千兆网速以上用户超过30%。5G网络基础设施快速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潍坊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G工厂纷纷涌现,5家企业入选中国工业互联网500强,数转智改加速推进,3000多家工业企业实施数转智改。

六、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繁荣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也在改革中健全完善,从国有企业向集体企业、民营企业推广普及,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基本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民医保基本实现。2023年全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44.7万人、886.6万人、133.5万人、210.3万人。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助贫困居民解决生活困难,2023年全市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升至每人每月944元和770元。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36.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37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提前摘帽。

(二)居民收入稳步提升,生活水平全面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不再仅仅依赖土地产出和工资,平均收入水平也从不到百元增加到几万元。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达到4145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60元。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4455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4.6%。家电、手机、计算机、汽车进入家家户户,成为日常生活用品,旅游、健身成为新时尚,更多年轻人重新走进大剧场、音乐会,老年人也能玩转“抖音”“小红书”,生活更加愉快多姿,人生拥有更多可能。

七、民生事业全面发展,缔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魅力之城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潍坊市始终贯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不断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取得新进展,人民文体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一)质量与公平并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潍坊市始终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扩容提质,2023年全市共有高等教育学校17所,潍坊食品科技职业学院建成招生,潍坊医学院更名山东第二医科大学。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办学水平持续提升,产教融合深化实施,累计培育现代产业学院81个。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优质幼儿园占比达到76%,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全省领先。

(二)传承与创新齐飞,文旅融合星辉互映

潍坊文脉源远流长,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迹遍布全市,孕育了经学大家郑玄、东汉名士孔融,见证了苏轼、李清照、郑板桥的不朽之作,走出了农民诗人臧克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十笏园、偶园、万印楼等文化古迹汇聚了潍坊文化的底蕴,青州博物馆馆藏丰厚,不同时期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国际风筝会、寿光蔬菜博览会、中国画节、金石文化节、民间艺术博览会吸引国内外八方来客,“潍坊美食meet青岛国际啤酒节”、凤溪地万物集夜市点燃盛夏夜的城市烟火,城乡书房成为新兴打卡点。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8406.6万人次,旅游收入837.3亿元。

(三)公益与市场共进,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

解放前的潍坊,主要医院都属于基督教会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的前身是潍县基督教医院,广德医院几经沿革成为益都中心医院。经过新中国成立后75年的发展,潍坊已经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互补,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相竞,医疗资源更加充裕,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792个,拥有床位7.7万张,执业(助理)医师3.4万人、注册护士3.9万人,其中三甲医疗机构7家,床位1.7万张。卫生防疫体系逐步完善,治病防病取得卓越成效,逐步消灭了天花、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儿童预防接种全面普及,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

(四)竞技与健身互燃,体育塑造健康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体育也从竞技运动向全民健身拓展延伸,为生活增添健康力量,成为城市活力的一张靓丽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潍坊竞技体育获得长足发展,向国家培养输送了以林伟宁、邢慧娜、奚爱华、杨方旭为代表的奥运冠军,培植了中长跑、女子举重、赛艇、自行车等一批重点拳头项目,2023年歌尔·首届潍坊马拉松盛大开跑,打造“‘V’马所向 更好潍坊”崭新城市名片。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实施“绿动融合 千园之城”工程,建成体育口袋公园706处,“十四五”以来新建或改扩建大型体育公园16个,“10分钟健身圈”全面提升,成功举办十三届潍坊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创新打造“全民动起来 潍坊更精彩”“足球月”“篮球季”全民健身品牌。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岁月走过的每一段,都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7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熠熠生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潍坊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75载,使命担当的赤诚初心璀璨如新,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潍坊大地翻天覆地焕发新生。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拓未来。新起点,再赴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创新实干,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建设更好潍坊目标勇毅前行。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