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铸辉煌 奋楫扬帆向未来
——新中国成立75周年烟台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烟台走过了不平凡的75年。75年的发展篇章,烟台经济浓墨重彩;75年的发展历程,烟台社会各领域波澜壮阔。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烟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富足,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谱写了壮丽的发展篇章。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更是烟台站在万亿级城市新起点,锚定2035年跃升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目标,加快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拼搏之年。烟台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向着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迈进。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建国75年来,全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在全省居第3位,在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居第8位。全市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1.83亿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GDP增加到25.77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快速发展,1988年GDP突破百亿,2002年GDP突破千亿,2023年突破万亿、达到10162.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8%。其中,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11.5%,年增长率高于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4.3个百分点。从1949年算起,全市GDP突破百亿用了39年,从百亿突破千亿用了14年,从千亿迈上五千亿新台阶用了10年,从五千亿迈上万亿级用了11年,前行的步履坚实稳健,烟台“加速度”令人瞩目。
人均GDP不断提高,已迈进世界高收入国家行列。全市1949年人均GDP为48元,1978年为458元,1986年突破千元,1997年突破万元,2018年突破十万元,2023年达到144241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0%。
财政实力由弱变强,资金保障坚强有力。建国初期,全市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为0.19亿元,1978年增加到4.0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2012年达到357.3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达到673.87亿元。1951—2023年年均增长11.8%,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12.0%。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发展变迁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全市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形成第一产业较为稳固、第二产业占据主导、第三产业逐步加快的新格局,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
建国初期,全市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4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8.9%、6.6%和14.5%。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5.3%、33.6%和21.1%。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乡镇工业和乡镇建筑企业的崛起,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比重迅速上升。1986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4.8%、41.8%和23.4%,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飞跃,至此,农业比重占三次产业之首的局面成为历史,全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农业立市”转为“工业立市”。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再次跨越,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5.5%、47.2%和27.3%,标志着全市经济结构跃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6.9%、42.1%和51.0%,与1949年比,第一产业比重回落7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6.5个百分点,有力地保证和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建国初期,全市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上世纪60—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6.99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312.9亿元。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回首7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以年均4.8%的速度稳定增长,2023年达到696.19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61.41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189.4万吨,水果总产量由1949年的1.79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808.8万吨,水产品产量由1949年的2.66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193.1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7年的0.12万千瓦提高至2023年的825.45万千瓦,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农、林、牧、渔业结构由1949年的81.4∶3.9∶10.5∶4.2调整为2023年的48.1∶2.0∶17.8∶32.1,农业比重回落33.3个百分点,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7.3和27.9个百分点,渔业比重大大提高,很好地适应并满足了人民生活饮食结构的变化。
(三)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工业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
建国之初,全市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新中国成立后,拉开了全市工业化的大幕,上世纪50—70年代全市工业化进程由起步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基本上形成了以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等轻工业为主导,以机械工业等重工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宝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2023年工业增加值总量是1978年的468.49倍,年均增长13.5%。全市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孕育发展,工业经济不断向中高端迈进。一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孕育发展。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5.2%和34.5%。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8.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7.1%。二是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回首7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0.1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682.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4%,高于GDP增速4.6个百分点,成为驱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75年来,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产量增长迅猛,产品品种日趋丰富。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为全市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全市发电量759.32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6万倍;食用植物油72.05万吨,是1949年的217.1倍。建国后新增加的产品产量,钢材120.88万吨,是1959年的2.5万倍;水泥1185.11万吨,是1958年的2.8万倍;一些新兴产品如汽车、手机、电脑也陆续在全市生产,并成为全市的主导产品。2023年生产汽车21.02万辆,其中轿车3.9万辆。产品产能迅猛扩大。到2023年末,全市拥有70万吨烧碱的生产能力,52.5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30万吨粗钢的生产能力,2978.9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130.9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65万吨电解铝的生产能力,以及1805.4万千瓦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产品品种日趋丰富。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已涵盖了绝大部分行业。75年来,烟台工业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再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历史大跨越。烟台万华、南山集团、东岳汽车、张裕、鲁花、龙大、中集来福士……,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构成了烟台工业75年发展的骄傲;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林立的厂房,展示着烟台工业75年发展的辉煌成就。
(四)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
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4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0.26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5.44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187.98亿元,是1978的953.67倍,年均增长12.7%。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等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2023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4.9%和8.9%,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均达到8.0%,以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升至17.6%;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554.1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三、投资消费动力增强,内需潜力加速释放
(一)投资总量日益增大,基础产业建设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基础保障有力
烟台坚持“经济要发展,投资要先行”的发展理念,增加投入是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49年仅为0.02亿元,1978年为2.32亿元,1993年过百亿元,2000年超过二百亿元,2004年超过千亿元,2023年超过四千亿元。2023年一年的投资比1949年至2003年54年的投资总和还多。近年来,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一期,海阳核电3、4号机组,万华新材料等一批工业项目迅速崛起,“一横两纵”快速路、潍烟高铁、莱荣高铁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充分发挥了投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提质增效的作用,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电力生产形势良好,2023年发电量759.32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4万倍,年均增长16.6%,保证了电力的正常供应。交通运输能力增强,2023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886.74公里,为1949年的39.5倍,其中高速公路达到668.05公里。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客运量、货运量快速增长,2023年总发送量分别达到3879.76万人次和27785.79万吨,依次为1949年的224.3倍和2894.35倍,年均增长7.5%和11.2%。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快速扩增,2023年达到4.85亿吨,为1949年的8356倍,年均增长12.8%。邮电通信业务总量增势迅猛,2023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51.18亿元,比1949年增长1.08万倍,年均增长13.2%。
(二)消费需求提档升级,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在市场供应充足、消费环境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完善等积极因素的强力推动下,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年均12.2%的速度递增,2023年达到3545.66亿元,比1949年增长5057.3倍,比1979年增长403.2倍。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消费热点面扩量增,无论是粮油类、肉禽蛋类消费,还是汽车类、纺织服装类、金银珠宝类、家具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消费,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着近年来消费需求的逐步转旺,消费与投资增幅差距逐步缩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协同增强。
四、全面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不断推进对外开放,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烟台的开放型经济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进出口总量由开放初期1984年的0.24亿美元提高到2023年的648.32亿美元,增长2701.3倍,年均增长22.5%;外贸进出口依存度(用外贸进出口/GDP的百分数表示)总体不断上升,由1985年的0.7%上升到2023年的45%。市场格局日趋多元化。全市贸易涉及的国际市场由单一的港澳地区发展到211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韩国、日本成为进出口前三大贸易伙伴国;进出口企业由1户快速发展到5000余户,最大企业2023年进出口总额达99.6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出口产品由单一的抽纱品发展到近百个大类4000多个品种,机电产品成为全市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市总额的34.5%。
(二)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拉动产业提升成效显著
全市坚持以高水平开放激活发展引擎,截止到2023年底,已有109个国家(地区)在烟台设立外资项目过万个,累计吸收外商投资达455.8亿美元;2023年全市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质效提升年”活动,汇聚新动能,跑出加速度,外资排名全省前三,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推动潍柴比亚迪新能源动力、万华科威特石油股权合作等旗舰型项目落地,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完成163.5亿元。
五、人民生活发生巨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经过75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逐步由贫困、温饱走向富裕。
(一)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202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9126元和28349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2%和7.8%。其中,1980—2023年年均增长12.0%和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23年已下降至2.1。
(二)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
年末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949年全市仅1万元,1978年为2.7亿元,1991年超过百亿元,2005年超过千亿元,2023年达到8543.77亿元,为1949年的8543.77万倍,年均增长28.0%。年末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2023年为12149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是1949年的4626.6万倍,年均增长26.9%。2023年末本外币储蓄存款达8585.4亿元。
(三)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活水平从贫困迈上富裕台阶
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不断提高,2023年分别达到35605元和1983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6.0%和9.9%。其中,1980—2023年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1.4%。城乡居民在总体衣食无忧的基础上,住行健也进入了新水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居民从1980年的5.6平方米提升到2023年的41.21平方米,农村居民从1985年的15.14平方米提升到2023年的46.08平方米。家用汽车、移动电话、计算机、家用健身器材从无到有,进入百姓家庭生活。2023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上述物品分别为63.6辆、222.08部、51.25台和6.69台,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上述物品分别为38.1辆、210.52部、20.85台和1.16台。
六、高质量发展迈出可喜步伐,绿色发展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和2015年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后,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明显增强。
(一)节能降耗迈出实质性步伐
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节能水平居全省前列,2023年比2005年下降61.6%。烟台是全省唯一连续18年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改善环境质量取得突出成效。2023年,全市非化石能源(不含核电)消费占比16.3%。
(二)环境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重点流域水污染得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逐步好转
2023年,烟台协同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主方针,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促进科学发展”三条主线,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9大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美丽烟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烟台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空气质量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SO2、NO2、CO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国控断面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6.1%,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率先取得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国家试点;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用水量、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率均位居山东省前列;烟台森林覆盖率36.3%,位居山东省第一,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20处和海洋生态牧场43处,数量、面积均居山东省第一,昆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赤松林入选“中国最美森林”。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各类噪声功能区均达到相应指标要求。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昼间为66.3分贝,夜间为54.8分贝。市区区域声环境等效声级昼间为53.2分贝,夜间为45.1分贝。全年全市国控点位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天数为301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5%,细颗粒物(PM2.5)年均值26微克/立方米,排名均位居全省第二。
(三)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明显改善
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全市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就业结构明显改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23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95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城镇失业职工再就业4.5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2%。
七、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协调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教育、卫生、文化、民政、保障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教育事业成绩斐然
全面实施“教育优先”战略,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应届毕业生升学率均为100%,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免除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八十年代初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地方集资筹办的烟台大学,发展到2023年的18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28.99万人,为1985年的29.7倍,年均增长9.3%。教育事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全市人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资源。
(二)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形成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
2023年,全市拥有医疗卫生计生机构6140个,床位4.5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97万人,其中医生2.4万人,分别是1949年的69.8倍、212倍、87倍和132.6倍;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医生数分别达到65.1张和34.1人,分别是1949年的115.2倍和71.7倍。
(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功能不断增强
2023年,全市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实际缴费职工达209.87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职工达137.23万人,参加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313.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40万人。
(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
2023年,全市共有6994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95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49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成效显著。2023年,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248个。其中,养老机构245个(含敬老院)。全市机构养老床位4.36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2.08万人。全市共建有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1882个。
(五)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拓宽
建立了市县乡村文化信息联网,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文化系统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0个,艺术表演场所7个,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4个,博物馆和纪念馆55个。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互联网信息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文艺商务代理、广告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5年的风雨兼程,铸就了烟台75年的灿烂辉煌。75年的雄厚积淀,为烟台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新中国75周年的庆典上,回顾过去,我们不禁心潮澎湃、激情浩荡。展望未来,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壮志满怀。站在万亿级城市新起点,踏上充满梦想的新征程,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中共烟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继往开来、不懈奋斗,全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时代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