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各地方案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历史回顾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4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4-9-19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栉风沐雨谋发展  砥砺奋进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东营市建市41周年。41年来东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经济总量连续翻番,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做足做好东营特色文章,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取得新跨越、创造新辉煌。

一、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一)经济总量跨越发展

建市初期,全市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83年全市生产总值仅有20.76亿元。经过近40余年的艰苦奋斗,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1993年首次迈上百亿元台阶,达到119.46亿元;2006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54.39亿元;2012年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067.8亿元;2021年突破三千亿元,达到3407.22亿元。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99.06亿元。40余年间,全市经济总量实现了从二十亿到三千亿的跨越。按可比价计算,1983—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8.1倍,年均增长10.2%。综合经济竞争力入围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第52位,成为小城市快速崛起的典范。

(二)人均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198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350元。1994年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1090元;2012年突破十万元,达到100194元;2021年突破十五万元,达到156852元。202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6508元,是1983年的130.7倍,位居全省第1位,全国地级市第13位。按年均汇率折算为25048美元,高于世界排名第46位的斯洛伐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三)财政实力日臻雄厚

198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2.28亿元。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市财源持续拓宽,财政收入总量屡创新高。199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关口,达到10.32亿元。2010年、2014年分别跨过100亿元、200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284.63亿元,为1983年的124.8倍,年均增长12.8%。税务部门税收收入突破1200亿元,位居全省第3位,为全省税收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政府财力的增加,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及各项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一)农业生产基础持续稳固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5.3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86.06亿元,粮食总产量由1983年的45.65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151.92万吨。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蔬菜、水果、肉蛋奶及水产品产量迅猛发展,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营养饮食需求。2023年水果总产量25.04万吨,是1983年的38倍;肉类总产量30.65万吨,是1983年的41倍;奶类产量47.74万吨,是1983年的1179倍;水产品产量54.75万吨,是1983年的83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迅速,2023年增加值达到37.9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8%。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到24个、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91家,黄河口大闸蟹、滩羊等产业加快提升,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8个。

(二)工业制造能力迈进中高端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20.9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接近万亿水平。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大关,居全省第3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形成油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千亿级产业,有色金属、橡胶轮胎、装备工业三大五百亿级产业。胜利油田累计开采原油超过13亿吨,占全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20%左右。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近7000万吨、原油加工量5661万吨,分别占全国的8%、7.7%,柴油产量占全国的11.7%,地炼第一城的地位继续稳固。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产业营业收入居全省前列,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跃升全国化工园区第6位。全市1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7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围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三)服务业提质扩容

服务业随市场繁荣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83年的1.7亿元增加到1480.94亿元,年均增长11.4%。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697.21亿元,居全省第4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46.93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7.2%,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市电信业务总量达到31.68亿元,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达到11097.61万件,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300万户,5G基站达到8010个,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2.83万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迅速,成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四)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1983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1%、72.7%和8.2%,第二产业占比超过7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992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10.4%,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进入21世纪,全市三产协同发展,服务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工业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渐趋合理。2023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0%、57.0%和38.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58.9% 和37.8%。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四新”经济增加值833.6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4%。数字经济攻坚突破成效显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保持高速增长,达到151.6亿元。

三、市场需求加速释放,外经外贸飞速拓展

(一)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3年的3.25亿元发展到2023年的842.01亿元,年均增长14.9%。消费热点面扩量增,无论是粮油类、肉禽蛋类消费,还是汽车类、纺织服装类消费,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97.32亿元,石油及制品类51.79亿元,粮油、食品类35.59亿元,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24.08亿元,中西药品类14.42亿元。网络零售等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2023年达到11.3亿元,自2016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列入统计制度以来,年均增长44.8%。

(二)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紧紧抓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机遇,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四新”经济,引进建设一大批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为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三次产业投资占比为1.6∶61.2∶37.2。投资主体日益多元,民间投资占比达到49.9%,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分别达到30.3%、19.9%。投资质量不断提升,“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0.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50.4%。

(三)对外经济持续深化

200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1.04亿美元。随着对外开放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全市货物贸易快速发展。2011年首次突破百亿关口,达到102.18亿元;2017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312亿元;2021年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011.9亿元。2023年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4位,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重点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原油、燃料油进口量居全省首位。引进外资大幅增加,实际使用外资由2000年的0.43亿美元跃升至2023年的8.03亿美元,年均增长13.6%。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实际对外投资额完成3.1亿美元,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投资额达到2.2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3.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完成4268.1万美元。

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一)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1986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867元和419元,2023年分别达到62175元和25474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71.7倍和60.8倍。收入增长带动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2023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883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67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745元,分别是1986年的47倍和38倍。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城、乡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分别由1993年的11.74平方米和20.80平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41.9平方米和48.99平方米。

(二)保险保障扎实有力

保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末,职工基本养老(不含油田)、失业(不含油田)、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7.91万人、38.08万人、74.03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不含油田)、生育(不含油田)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4.87万人、35.74万人。年末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9.4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2.99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856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213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为640元。调整优化医保报销政策,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显著降低。

(三)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深化“急难”专项救助,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大幅提高。2023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52人,现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004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752人,现保障标准每人每月85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城乡低保标准的1.5倍执行。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18∶1。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改造提升市养老中心,城乡助老食堂达到309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631个,累计养老床位1.97万张。

五、科教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级125个、市级573个,打造形成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龙头、省级创新平台为支撑、市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支撑保障体系。首届中国化学会“利华益”化学创新奖发布,2家企业分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逐年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3%;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位居全省第3位;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56.6%,居全省第6位。入围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名第62位。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2023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809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443件。

(二)教育强市建设加快推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适龄儿童平稳有序入学,普通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午餐问题基本解决,中小学教室护眼灯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逐步加强,拥有高等院校4所,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数分别达到55799人和26784人。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东营职业学院“双高”建设和升本有序推进。市技师学院、东营科技职业学院结合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事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全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强市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资源。

(三)文化事业不断繁荣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共有国有文艺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6个,文化馆6个,美术馆3个,文化站40个。其中,6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6个公共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年末A级旅游景区64家,旅行社及分社114家,星级饭店24家。2023年接待国内游客2250.2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02.19亿元。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续四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

(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2023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38家,实有床位数14582张。全市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8.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67.25%。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医联体+医共体”公立医院改革发展走在全省前列,120呼救实现全网卫星定位。

风起云天,壮阔潮涌。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东营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创新实干、事争一流,在全省大格局、黄河全流域中展现东营担当、作出东营贡献,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