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片新闻
各地方案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历史回顾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4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24-9-19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新中国成立75年来  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淄博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淄博人民充分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旧社会满目疮痍的工矿区变成了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将齐国故都的熙攘繁华再现于世人面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近年来,淄博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人好物美心齐”的城市形象遐迩闻名,“实力强、群众富、城市美、生态优”的城市愿景如一幅幅新画卷徐徐展开。

一、综合实力实现伟大跨越,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淄博是齐国故都,也是拥有120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老工业城市,但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入侵与掠夺,这座老工业城市在解放之初时积贫积弱,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百元。伴随着国家的大量投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落户淄博,淄博经济快速恢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旧面貌。改革开放以来,淄博经济经历了30余年的迅速扩张,之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1.36亿元扩张到2023年的4561.7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44元/人增加到2023年的97267元/人。1952—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4%,1949—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949年的0.1亿元增至2023年的395.3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1949年的0.0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472.41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3年的467元增加到2023年的47312元。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从1983年的435元增加到2023年的29162元。经济实力的增强给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农业加快迈向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生产结构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1949年全市粮食产量仅28.4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0.7亿元。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彻底从封建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1957年全市粮食产量达33.7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1.1亿元,农机总动力为1100千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虽有所减少,但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近年来,淄博农业加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云端耕作、精准灌溉、植物工厂、智慧农场管理等高科技、数字化方式一应俱全。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48.45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4.4亿元,农机总动力达253.65万千瓦,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17.5%。

(二)工业化进程向新而行

淄博工业依托资源禀赋、近现代产业基础以及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个行业发展到全国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大类实现过规模化生产,成为山东省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新世纪之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战略,巩固了工业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地位。进入新时代,新型工业化强市的目标催人奋进,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2023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1%,稳居全省前列。作好“优存量”和“扩增量”两篇文章,实施传统产业“强基工程”,聚焦优势产业纵深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业技改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实施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攀登计划,2023年“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4%,比2019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开展新经济培育“沃土”行动,加快培育31条新经济细分赛道;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储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氢能等领域,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市新经济入库企业达到2686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1978年的30.0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696.6亿元。

(三)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服务业占比较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从1949年到20世纪80年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徘徊在10%—20%左右。1990年,服务业被首次纳入淄博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199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近年来,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程度日益加深,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突飞猛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1%,对GDP的贡献率达41.5%,分别较1989年提高26.3个、34.1个百分点。1989—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高于GDP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4.4%。2023年,在“淄博烧烤”火爆出圈的带动下,网红城市效应凸显,文旅等行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市接待国内游客0.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30亿元,分别达到1997年的18.1倍、69.7倍。

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一)勇作改革先头兵

1984年,博山电机厂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实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同年,周村镇长行村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被中央部委誉为全国股份制改革的先行者。1986年,厂长负责制在全市企业内推行,部分企业试行了租赁制和股份制。1988年,周村区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同年,山东农药厂和中国第四砂轮厂分别改组为股份公司,并作为全国第一批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1993年,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成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交易技术最先进、管理最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2023年底,全市有36家上市公司、38只股票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交易,“新三板”累计达66家,在全省率先实现A股上市公司县域全覆盖。近年来,淄博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行政审批“一证化”改革、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信用审批“承诺即入”,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领域“无证明城市”,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外贸连续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初期,淄博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出口方向也限于原苏联、越南、朝鲜、蒙古和东欧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地区。改革开放后,淄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1985年,外贸进入生产领域,淄博出口商品发展到206个品种,贸易关系增加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淄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008年,淄博正式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城市。2013年,淄博积极布局“一带一路”市场。2017年,首列淄博至中亚五国的铁路货运班列“淄博号”鸣笛开行。2018年,“淄博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升级为“齐鲁号”,淄博成为全省四个首发城市之一。2021年,淄博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从建国初期的出口总量只有几十万元,到2023年全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035.1亿元,产品从种类单一的农副产品到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外贸总量与质量都实现质的跃升。

三、现代化组群式城市加快建设,城市品质显著跃升

作为独具特色的组群式城市,淄博先后经历了五个区并行发展、“突出张店中心城区地位”、“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以及“集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等阶段。2017年,淄博市提出建设“四位一体、组群统筹、全域融合”的城市工作思路,五个城区通过“十”字轴城市轨道交通相联系。2020年,依托“东优、西融、南拓、北联”的城市发展路径,调整功能区设置,对经济开发区管理范围进行调整,设立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提升了区域发展层次水平。2021年,淄博成为继成都之后,在全国第二个提出建设全域公园城市的城市。202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5.66%,比2005年提高15.95个百分点。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9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居全省第2位;水环境质量指数位列全省第2位,19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1957年的6平方米提高到2023年的40.5平方米。公路通车里程由1970年的945公里增加到2023年的1163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400.1公里。

七十五年峥嵘岁月,七十五年盛世华章。新中国成立以来,淄博市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在新的征程上,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躬身实干,努力推动“强富美优”城市愿景变为现实胜景,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当先锋、争做表率。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