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前行铸辉煌 踔厉奋发向未来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载栉风沐雨,75载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济南市紧跟时代发展,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攻坚克难,加压奋进,全市经济实力不断攀升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强省会建设取得了一个个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向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迈进。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突破
建国之初,全市经济基础非常薄弱,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有2.1亿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探索建立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有效模式,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市生产总值跃升到23.6亿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全市经济发展不断实现蝶变,从1988年、2001年突破百亿、千亿大关,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跨越五千亿、六千亿、七千亿、八千亿、九千亿大关,2020年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140.91亿元,成功进入“过万亿城市俱乐部”。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757.4亿元,为1978年的540.6倍,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7%。
(二)人均生产总值迈向新台阶
1949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69.6元,1978年增长到526.6元。1996年突破1万元,2009年突破5万元,2018年突破10万元,2023年达到13.5万元。按照2023年汇率折算为19207美元。从1978年到2023年,按照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2%。
(三)地方财力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全市财政收入量少,底子薄,1949年地方财政收入仅有1423万元,到1978年达到5.9亿元,年均增长13.8%。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财政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大关,2015年超过600亿,2023年达到1060.8亿元,是1978年的179.8倍,年均增长12.2%。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1949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只有347万元,2023年达到1365.3亿元,是1949年的3.9万倍。
二、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生产经营稳定,筑牢经济安全底线,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速增效
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济南传统产业发展较快,纺织、食品、机械、化工等成为支柱产业,涌现出济南轻骑、济南纺织、小鸭洗衣机、康巴丝钟表等在全国同行业领先的品牌。90年代初期到本世纪初期,石油化工、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重工业较快发展,2000年以后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2015年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占工业比重分别达到8.5%、4.0%,比2005年分别提高个0.5个和1.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动能加速集聚。2023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达到5160.5亿元,占GDP比重40.5%,占比比2018年提高2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增长6.1%。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1425.1亿元,增长5.9%,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33.4%。2023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09.1亿元,增长4.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60.0%,占比比2004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国之初,济南农业生产落后,工业百废待兴,服务业规模极小。1949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0.6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51.0∶19.5∶29.5。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全市经济实现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757.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015.9亿元,分别为1949年的390.5倍、10780倍、13359.8倍,年均增长8.3%、13.1%、13.4%,三次产业构成调整为为3.4∶33.8∶62.8,第二、三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夯实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建国初期,全市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基础薄弱,企业盈利水平较低。上世纪50年代后,全市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企业盈利能力逐步提升。1959年,产品销售收入突破一亿元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企业改革等政策的出台,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实力显著增强,效益明显提高。197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1.4亿元,1988年突破百亿元,2003年突破千亿元,2014年突破五千亿元,2018年达到9208.1亿元,是1978年的293.3倍。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为419.7亿元,是1978年的108.2倍。
三、三大需求潜力加速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济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最初解决温饱到旅游、住房、教育等领域,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同时,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一)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扩张
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有90.1万元,1949—1978年,随着经济的起伏波动,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到大幅回落到逐步恢复的态势,1978年投资总额达到3.2亿元,是1949年的355.6倍。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行业对投资的需求日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狠抓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实体经济投资、民间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取得重大进展,全市投资总量快速扩大。1971年突破一亿大关,1995年突破百亿大关,2006年突破千亿大关,2017年投资总额达到4363.6亿元,是1978年的1363.6倍。1971—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6%。伴随着投资总量的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服务业投资比重由1997年的60.4%提高到2017年的64.7%,提高4.3个百分点。
(二)消费支出持续扩大
建国以来,全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由原先单一的国有商业和供销社,逐渐发展成为门类齐全、种类繁多的、贯通全国的商品销售网络,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亿元,1978年达到8.1亿元,年均增长6.8%。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9.0亿元,是1978年的641.9倍,年均增长14.9%。党的十八大以来,网上零售、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兴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新生力量。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429.2亿元,是2014年的36.1倍。消费迭代升级明显。汽车类零售额由2012年的223.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62.4亿元,通讯器材类零售额由2012年的24.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67.0亿元,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由2012年的66.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07.3亿元。
(三)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济南外向型经济寥寥无几。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对外贸易主体只有国有外贸企业,1990年2月,国务院批准将济南市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济南市外向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全面深化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努力开拓发展的活力源泉,开放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经济更加活跃。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07.4亿美元,是1995年的45.9倍,年均增长16.0%。其中,进口112.3亿美元,是1995年的37.4倍,年均增长 14.3%;出口195.1亿美元,是1995年的52.7倍,年均增长17.5%。经济外向度大幅提高,由1995年的5.8%上升到2023年的16.9%,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不断迈上新台阶。1995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2.5亿美元,2010年突破十亿美元,2023年达到24.8亿美元,是1995年9.9倍。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人口总量稳定增长
建国以来,济南市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总量稳步提升,人口素质不断提高。1949年末,全市共有总人口305.2万人,后逐年增长,1959—1961年经过三年自然灾害,人口略有下降,后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口稳定增长,2022年末,全市总人口数为819.9万人,是1949年的总人口数的2.7倍。人口素质稳步提升,1949年末,小学及小学以上学校在校学生为1.5万人,2022年为180.1万人,是1949年120.1倍,全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二)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城乡居民生活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济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十八大以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64.5元增加到2023年的62506元,增长969.1倍,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38.7元增加到2023年的25587元,增长661.2倍,年均增长9.0%。由于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7831元,是1949年的617.1倍,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267元,是1952年的617.1倍,年均增长8.9%。2023年,城镇居民恩尔格系数23.6%,农村居民恩尔格系数30.3%,分别比1978年下降33.5个和39.7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23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数量分别为67辆和49辆。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22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47.5平方米、39.7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加37.9平方米、35.6平方米。
(三)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济南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3151所,在校学生229.6万人,专职教师15.2万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学校52所,比1949年增加46所,在校生69.1万人,是1949年的232.4倍。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国之初,济南市只有1家图书馆,2家文化宫(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7个,人民文化生活比较贫瘠。2023年年末拥有国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文化馆(站)17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公共博物馆13个,档案馆13个。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23年年末拥有卫生机构8136个,比1949年年末增加8054个。体育事业取得突破,成果丰硕。 成功举办亚洲杯足球赛、世界摩托艇锦标赛、第十一届全运会等大型赛事。竞技体育实力提升,郑凤荣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女选手,涌现出李晓霞、张梦雪等奥运冠军,获省级及以上金牌286枚、银牌191枚、铜牌218枚。2023年,组织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赛事)3431次,参与人数500万人次(含线上活动)。
(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宜居宜业水平加快提升,努力把济南建设成为“强新优富美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城镇化取得较快进展。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城市做大做强、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的实施,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带动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末,济南市常住人口达943.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10.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3%,比2000年提高了38.4个百分点,城镇化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全市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老旧破小”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成区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6平方公里拓展到2023年的86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地率40.2%,比1978年提高28.2个百分点。持续推动市民泉水直饮工程,累计建设118处市民泉水直饮工程,覆盖人口达到38万人。交通运输稳健运行。2023年,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8356.5公里,是1978年的22.1倍,其中,境内高速公路里程828.4公里。公交线路779条,线路总长度15671.8公里。拥有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条,长度84.1公里,年客运量9621.0万人次。全年累计完成航班起降13.7万架次。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全年中欧班列开行1006列,首次突破千列大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3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9,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204天,优良天数比率62.6%。
75年历尽沧桑,75年勇毅前行,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践行发展理念,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一定能把济南建设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