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东省统计工作综述
2005年,全省统计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统计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项大型普查和调查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圆满完成了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全省各级统计部门全力以赴、高效运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紧密配合,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广泛宣传,保证了我省经济普查工作顺利完成。全省各级都组建了普查机构,选调培训了近60万普查人员;开展普查试点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依法开展普查,查处了普查中发生的各种统计违法违纪案件;严格审核普查数据,认真开展质量抽查,在普查的每个环节都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定了全省普查资料开发应用计划,对开发应用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对经济普查年度GDP数据进行了重新核算,真实地反映了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综合实力。二是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进展顺利。我省严格按照国家调查方案的要求,积极准备,精心组织,完成了三级抽样框编制和三级样本抽取工作,编制了标准地址码库,经国家统计局检查验收,是全国唯一无差错的省。认真开展省级试点工作。分期对500余名调查业务骨干进行培训。圆满完成了入户登记工作、数据汇总等工作。三是启动了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准备工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的通知》,成立了以陈延明副省长为组长的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有序开展。
二、满足发展需求,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取得新突破。在认真执行国家各项统计制度方法的基础上,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继续按照“调研一批、试点一批、实施一批”的方针,加大了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力度,保证了《2005年全省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要点》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为适应和谐社会建设,满足按常住人口核算人均GDP的需要,经省政府同意,建立了全省1%人口抽样调查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为科学反映、评价、监测不同层次城市发展状况,与省建设厅联合调研,建立完善了城市化监测评价制度,并定期提交和公布山东城市化发展报告。适应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与省直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测算和专题研究,探索建立了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实施了扩大范围的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建立现代物流业统计监测体系基本框架,完成了对现代物流企业的界定、分类和认定,开展了现代物流企业统计试点报表指标的设置及统计试点工作。实施了新一轮全省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工作,研究建立了《山东省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部门资料交换制度》,初步实现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资源共享。
三、改进核算工作,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大力加强和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确保主要统计数据客观反映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统计局《关于改进地区GDP核算工作的意见》。省统计局随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GDP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工作的补充规定》,建立了四大专业的统一计算方法制度和全省数据联审机制,对主要统计数据实施了严格的审核评估管理。联审制度实行一年来,各级核算业务水平和数据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反映实际、缩小差距、提高核算数据质量”的目的。为做好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工作,制定了我省《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工作方案》,利用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全面、客观地核算了我省经济普查年度GDP数据,较为平稳地实现了专业统计数据与GDP核算数据之间的衔接,以及省、市核算数据之间的衔接。
四、强化分析服务,统计职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积极拓宽服务领域,突出服务重点,注重服务实效,较好地发挥了统计反映发展、宣传发展、评价发展、促进发展的职能作用。努力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密切关注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煤电油运、半岛城市群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及时提出分析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2005年仅省局就撰写统计分析124篇,请阅件16篇。其中对投资结构调整、通货紧缩、禽流感影响等一些重大问题的监测分析报告,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用好统计信息法定发布权,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宣传发展成果。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地评价各地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认真组织实施了30强县、30弱县经济测评工作。客观公正地开展了文明城市测评工作。对17市社会公众安全感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估等,得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采取多种方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推进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的开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建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绩评估指标体系》。
五、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正式批准设立,总队长、副总队长正式任命,调查总队党组成立并开展工作,改革工作有序进行。长期以来,原三支调查队搜集和提供了大量的经济社会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和省委、省政府进行经济社会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原三支调查队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是我省统计战线上的快速反应部队,他们的工作在全国调查队系统处于领先位次,为我们山东统计争得了荣誉。
六、坚持自主创新,统计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2005年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软件建设上,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数据库二期工程建设的圆满完成,结束了我省无大型数据库的历史。各级计算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各项调查的数据处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积极开发企业联网直报数据处理系统。认真做好大中型企业联网直报工作。到去年底,我省大中型企业联网直报上报率已达到100%,在全国是第一家,得到了国家统计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七、统计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向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多条关于《统计法》修改的意见和建议。按照《2005年统计执法检查计划》,以查处经济普查违法案件为重点,查处了一批重点案件,有力地打击了统计违法行为。组织了对各市、部分省直部门统计“四五”普法情况的检查验收工作。按照要求建立了省统计局行政许可“窗口式”办公制度。继续开展了统计巡查工作,完成了对青岛、东营、日照、临沂、滨州、菏泽等六市的巡查。召开了全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现场会,对济宁、淄博、潍坊、滨州等市在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上的探索给予了肯定,对嘉祥经验予以积极推广。
八、加强协调沟通,部门统计工作明显加强。不断加强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协调、沟通与配合,各部门的统计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和改进。省统计局规范了部门统计资料提供渠道,同时也加强了向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工作。加强了对部门统计工作的协调,开展了省级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认定工作,进一步规范了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与备案。各部门领导对统计工作进一步重视,部门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不断加强。许多部门制定了本部门、本行业的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健全完善了部门统计指标体系,在为部门管理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政府综合统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统计数据和核算资料,为统计整体功能的发挥做出了很大贡献。
九、强化教育培训,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省统计局切实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精心组织实施了市、县统计局长培训班,县级计算机技术人员培训班,核算人员培训班等专项培训;组织了省局青年处级干部培训班、新入局人员培训班;开辟了网上学习培训园地,促进干部职工学习交流;组织全省近2万名统计人员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并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统计教育培训,培养了大批统计专业人才。
十、多措并举,机关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根据中央、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统计工作的开展。二是文明机关创建工作再结硕果。2005年8月份召开了全省统计系统机关建设现场会,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文明机关创建活动的开展。省统计局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三是积极推进和谐机关建设。明确了任务,制订了措施,落实了责任,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统计文化建设又有新进展。举办了“诚信鲁统”统计文化建设书画摄影作品成果展,广大统计工作者积极参与,增强了统计文化的认同感,使统计文化建设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参加了全国统计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青岛市统计局代表我省表演的音乐快板《数海放歌》获得优秀节目奖。
2005年,全省统计系统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全省统计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统计工作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