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东统计工作综述

 


 

2008年,全省各级统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加大统计改革与建设力度,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去年10月份以来,省统计局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确定了“以科学统计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这一实践载体,突出实践特色,坚持深入学习、深入讨论、深入调研,认真撰写了《什么是科学统计 怎样实现科学统计》等24篇调研报告。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局党组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了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加快统计科学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学习实践活动已转入整改落实阶段。

二、各项普查调查进展顺利

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四落实”工作及时到位。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经济普查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了对经济普查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普查经费得到基本保障,省财政加大了对困难县的经费补助;开展大规模的普查培训,全省共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近60万人。在章丘精心组织省级综合试点,为搞好全省经济普查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积极配合,通力协作,经济普查宣传工作卓有成效。目前,普查登记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认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圆满完成了“山东省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群众满意度”调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同志给予了充分肯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开展了“城乡居民媒体研究”基础样本调查。有15个市相继开展了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济南市和威海市将民意调查纳入对市直部门考核测评体系中,社会反响良好。

全省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工作卓有成效。2007年投入产出调查顺利完成。各项常规统计调查也成效显著。

三、统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加强经济信息报送工作,密切监视经济运行情况,及时反映宏观经济发展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努力打造统计分析精品,多篇分析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各市、各部门也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和分析监测报告,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表扬和肯定。结集出版了《奋进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山东改革开放30年》一书,姜大明省长为之作序。枣庄、潍坊、日照、聊城、滨州等市也相继出版了反映改革开放30年发展成就的系列统计资料。烟台市提出了统计服务的“无缺项服务、无缺位服务、无缺憾服务”目标,推动了统计服务上水平。

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继续出版中英文对照版统计年鉴,健全了综合统计数据库。通过主流媒体发布了2007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全省农业普查数据公报等,举办了2008年上半年山东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正确行使评价发展职能。客观公正地开展了2008年山东省文明城市测评工作。建立了全省17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统计指标监测体系。与省建设厅联合开展了全省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价工作。

四、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理顺国民经济核算基础资料来源渠道,为提高GDP核算质量奠定了基础。继续执行数据联审制度,不断扩大联审制度执行范围,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到服务业统计和投入产出调查。各专业都制定了数据质量控制办法,开展了数据质量定期抽查工作,专业数据质量得到保障。继续推进联网直报工作,规模以上工业、批零住餐重点企业、房地产企业等联网直报率均达到100%,从技术环节提高了数据的抗干扰能力。各地也积极采取措施,严把数据质量关。济南市认真把好“五个关口”,青岛市实行了数据质量四级审核制度。

五、统计制度改革持续深入

按照“调研一批、试点一批、实施一批”的原则,继续推进统计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了《山东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综合评价及考核办法(试行)》和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制定了服务业发展“三大载体”考核制度和服务业重点行业审核办法。进一步完善了高新技术考核评价体系和信息产业监测制度。建立实施了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科技活动统计定期报表制度。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对农村统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完成了缩减法计算农业发展速度的试行工作。青岛市劳动统计电子台帐建帐率超过90%。莱芜市制定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监测评价考核体系。

六、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08年底,我省各类乡镇统计站达到1882个,其中派出型499个(比2007年增加94个)、实体型1035个、联合型211个,联合型进一步减少。制定了《山东省农村统计工作考评办法》,对全省农村统计基础工作开展了大检查。进一步完善县级统计部门联络点制度。开展了对市、县两级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单位的认定工作,推动县级统计工作不断规范。各地的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大力推广“无缝覆盖、全方位服务”的“新湖经验”。菏泽市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统计工作标准化建设。

七、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

进一步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和备案管理,从源头上规范部门统计行为。积极推进部门统计向全社会、全行业过渡,推动有关部门建立满足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统计核算需要的财务统计制度。加大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力度,开展了对部门统计规范化建设系统(单位)的认定工作,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被认定为省级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系统,省农机管理办公室被认定为省级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单位。部门统计机构为党和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提供了大量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也为本部门的行业管理提供了优质服务。

八、统计法制工作取得新成绩

修订完善了《山东省统计工作巡查办法》、《山东省统计局行政执法责任制》等制度。加强统计普法宣传,开展了纪念《统计法》颁布25周年有奖征文和网上答题活动。推进统计巡查工作,对日照、潍坊、泰安、莱芜等市进行了第二轮统计巡查。加大了统计执法检查力度,2008年,全省共检查单位9660个,立案891件,结案705件。首次开展了全省案卷评查工作。对部分市开展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专项执法检查。各地统计法制建设扎实推进。泰安、东营等市将统计普法列入党校培训内容。威海市举办了统计法律知识电视竞赛。

九、统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省统计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成了机房改造等工作。新增了代理服务器,互联网访问能力显著提高。加强安全管理,更新了机房消防系统,建立了机房集中监控系统,安装了网络信息审计系统,完成了防病毒软件的采购及部署。出台了山东省统计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制定了全省乡镇联网VPN技术规范,为开展乡镇联网工作提供了技术标准和依据。认真做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处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应用程序编制以及单位清查数据比对工作。青岛投资300万元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济宁市到县(市、区)专线带宽由2M提升到10M

十、统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按照省统计局2008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举办了新入局及转干聘干人员统计知识培训班。与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合作,首次采取“行动学习法”培训方式,组织了县级统计局长培训班。经过全省统一招考,录用了一批年轻干部,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认真组织中初级资格考试和高级统计师的考评结合工作。组织开展了四年来统计系统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山东省统计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开展了“做勤廉表率、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作风建设,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各市在机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全省17个市均挂牌成立了能源统计科(处)室,其中淄博、菏泽2个市单独成立了能源统计科。东营市推行“日清日结、日清日高”工作模式。德州市建立了“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十一、文明创建工作开创新局面

省统计局加强指导,强力推动,系统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省统计局和临沂市统计局同时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其中临沂市统计局是全国第一家获得这一称号的市级统计局。全省17市统计局全部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90%的县级统计局被评为各级“文明机关”,其中70%被评为“市级文明机关”,16%被评为“省级文明机关”,提前实现了创建目标。济南市推行政务公开,实行了“首问负责制、一站办结制”。泰安市开展了“数海风采”统计形象品牌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