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众互动 > 在线访谈
陆万明同志接受阳光政务热线改革开放40年专题访谈

发布日期:2018-12-19 09:58:0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资料管理中心 字体:[ ]

  主持人: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走过了一段开放图强、奋进崛起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齐鲁特色的发展之路,铸造了一系列功标青史、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40年大致分哪些阶段,请陆局长介绍一下。

  陆万明: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实现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山东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黄金时期,踏上了新时代全面开创现代化强省、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新征程。

  四十年峥嵘岁月,四十年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不断跨越,大体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

  一是破冰调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改革以农村为先导,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城市改革展开试点,对外贸易开始起步。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自给自足局面初步形成。六年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7%。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198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2.4倍,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远高于1952-1978年年均6.1%的增长速度。

  山东大门向世界敞开。198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35.2亿美元,出口20.8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3.0倍和1.5倍;实际利用外资1642万美元,为1979年的1.3倍。

  二是整顿提高,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探索阶段。从1985年到1992年,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经济秩序得到有效治理整顿,多年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这一时期全省生产总值虽有波动,且总体增速略低于第一时期,但仍保持了年均10.5%的增长。八年间全省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0%、16.8%和2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是年均增长最快的时期。

  对外开放步伐更快、领域更宽。八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65%;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24.7%。

  三是重点突破,改革开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从1993年到2002年,现代企业制度、分税制、金融体制、住房、医疗卫生等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决定性步伐。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10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长12.6%,高于第一、二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0%,是仅次于第一阶段的第二个快速增长期。

  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十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8.3亿美元,为1992年的21.4倍。

  四是完善协调,改革开放迈向快速推进阶段。从2003年到2010年,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在五个阶段中最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健康轨道。

  这一时期经济增速最快,2004年达到新世纪以来的最高点15.3%,至2007年始终保持14%以上的高速增长。自2008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仍保持12%以上的高位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3.7%,分别比前三个阶段高2.6、3.2和1.1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外贸依存度于2007年达到35.9%的历史最高点。对外投资增势强劲,至2010年底,核准境外企业遍及126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28.1%。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从2011年到2017年,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演化。

  经济增长实现了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平稳过渡,2011年至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9%、9.9%、9.6%、8.7%、8.0%、7.6%和7.4%,年均增长8.9%。结构更加优化,2016年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自2012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在动荡中缓慢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省坚持扩大内需、创新开放新模式,外贸依存度由2011年的33.2%下降到2017年的24.4%。外贸结构更加优化,2017年加工贸易占比比2011年下降5.3个百分点。

  主持人:从陆局长刚才的介绍中,我们能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确实是山东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具体情况请陆局长介绍一下。

  陆万明: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山东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四十年实现百倍增长,连续跨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1988年GDP迈上千亿元台阶,2002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06年达到两万亿元之后,经济总量攀升速度明显加快,2006-2014年平均每两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2014年接近6万亿元,2017年达到72678.2亿元,是1978年的322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6.2%提高到2017年8.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1978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还处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起步阶段,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2017年达到10790美元,是1978年的57.4倍,在全国的位次,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后15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9位。

  二是转型发展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突破。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6年全省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2017年三次产业之比为6.7:45.3:48.0,相比1978年,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34.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21.0%大幅提升至56.4%,逐渐形成服务主导型经济。

  所有制结构多元演进。197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各种经济类型蓬勃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8%。

  三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城镇化率以每年1.3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提升,2017年城镇化率为60.6%,与2000年的38.2%相比,上升22.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渐趋协调,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30亿元、50亿元、70亿元、10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达到55个、29个、20个和8个。

  社会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制造,全省产品已由普遍短缺转为充足丰富。山东用占全国7.2%的人口,占全国1.6%的土地面积,生产出全国7.6%的粮食,创造出占全国7.6%的农业增加值,发挥了农业大省的重要作用。工业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4027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0.5%;部分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发电量、原盐、啤酒、纱、机制纸、烧碱、纯碱、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四是投资消费动力增强,内需潜力加速释放。投资总量日益增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8年为41.9亿元,到2016年超过5万亿元,2017年达到55202.7亿元。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自2004年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占近四分之一,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消费需求提档升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猛递增,2017年达到33649.0亿元,为1978年的422倍,自2002年连续15年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2位。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成为近20年推动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和经济总量结构加快提升的重要动力。

  五是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外经外贸迅速增长。对外贸易发展明显加快。至2017年底,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630.6亿美元,为改革开放之初的74.7倍,其中出口1471.0亿美元,进口1159.5亿美元,分别为改革之初的70.7倍和80.4倍。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机电产品是全省第一大出口产品,2017年机电、高新技术和农副产品出口比重调整优化为38.9:9.9:11.6。

  实际利用外资取得积极成效。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青岛,掀开了全省招商引资第一页。至2017年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2万个,合同外资金额3123.2亿美元,实际利用直接外资2053.9亿美元。外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1207.4万美元,是十年前项目平均规模的4.9倍。

  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境外投资项目5689个,累计中方投资758.2亿美元,其中累计境外贸易性企业2329家,非贸易性企业2739家,累计投资额分别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2.9%和87.1%。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315.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11.7亿美元,业务涉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是绿色发展硕果累累,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节能降耗扭转了连续多年持续上升势头,迈出实质性步伐。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自2006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向下的拐点,下降1.5%,“十一五”期间下降幅度逐年扩大,累计下降22.1%,“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19.8%,圆满完成规划目标。2017年下降6.94%,创下历史最大降幅。

  发展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政府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098.5亿元,为1978年的95.1倍。增收量于2003年、2005年、2007年连续跨过1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台阶,到2011年增收量达到最高的700亿元,2012-2017年增收量接近201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总量。工业企业利润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仅为42亿元,2017年达到8128.2亿元,全省实现利润自2001年以来稳居全国前三位。

  七是富民战略有效落实,民生保障持续加力。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就业人数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增加。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128.3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8.1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8.8万人。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4%的全年调控目标。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明显优化,由1978年的79.2:12.3:8.5转变为28.3:35.6:36.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91元,在1988年超过千元、2005年迈上万元台阶、2011年过2万元、2015年过3万元之后,2017年达到36789元,为1978年的9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3年迈上万元台阶后,2017年达到15118元,为1978年的131.5倍。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2017年末,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30.6万人和7282.6万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100元,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全省17市432家医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职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5%以上,居民报销比例约为7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8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619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1.7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4248元。

  主持人: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抢抓机遇、深化改革,适时优化政策导向,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今天省统计局工业处的曹亮副处长也来到了直播间,就请他介绍一下山东工业成长壮大的发展历程。

  曹亮:好的,主持人,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动制造业由追赶型向引领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开启了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新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1年。全国开展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多措并举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增强企业活力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期间,全省工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出台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采取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方针,市场调节为主的格局逐步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1992-2000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从此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期间,全省积极实施国有企业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等一系列举措,出台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相关政策,支持以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发展,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第三个阶段是2001-201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开始深度国际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工业发展指明方向。期间,全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重组,继续出台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拉长七大产业链、振兴装备制造业等重大结构性调整举措。主要出口产品实现了由农副产品向工业制成品、一般加工品向高附加值机电产品转变,工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敲开核桃、一业一策,全力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出台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引导民营经济转型升级。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2月,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隆重召开,工业转型升级由重“量”向重“质”转变,标志着我省工业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大致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在不断迈上一个个新台阶的过程中,我省的工业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曹亮:分析改革开放40年山东工业经济发展的成绩,可以从总量、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是从经济总量看:整体实力大幅跃升。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工业经济实力相对薄弱,1978年实现增加值仅为108.5亿元。进入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有力促进工业发展,1990年工业增加值增至568亿元,比1978年增长4.2倍。1991-2000年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带动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200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723亿元,比1990年增长5.6倍。2001年以来,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2017年升至2.9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263.6倍。市场主体跨越发展。1978-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由1.5万家增至2.3万家,增长5成。1998-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1万家增至4.0万家,增长2.5倍。户均主营业务收入由0.5亿元增至3.5亿元,年均增长10.2%。主要产品产量明显增加。2017年,钢材9209.8万吨,比1978年增长144.3倍;氧化铝2113.0万吨,增长61.1倍;金属切削机床产量10.0万台,增长5.3倍;矿山专用设备110.7万吨,增长109.7倍;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697.0万吨,增长45.8倍;饮料酒767.7万千升,增长26.9倍。企业质效显著提高。1979-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65.8亿元增至5689.9亿元,年均增长17.5%;1998-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5923.3亿元增至142660.2亿元,年均增长17.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3.8%,比2001年提高1.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4.7次,比2001年加快1.2倍。

  二是从结构变化看:所有制结构更加多元。1978年,全省工业经济还处于国有和集体二分天下阶段,二者产值之比为69.8:30.2。改革开放尤其是小平同志南行讲话以后,非公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17年,公有工业经济与非公经济之比由1978年94.1:5.9调整为22.4:77.6,私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比重分别为41.4%和14.4%。产业层次优化提升。2017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为12494家,比1978年增加105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5%,比1978年提高6.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0个百分点。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多措并举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发展。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已由1978年的4.19吨标准煤降至1.28吨标准煤。近年来,全省又进一步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控力度。2017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增长3.6%,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9.4%,电解铝等部分重点产品单耗达到国际水平。创新能力快速提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省不断加大对新动能的培育和支持,对企业自身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仅为471.4亿元,2017年增至18441.8亿元,20年间增长38.1倍,年均增长20.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132.7亿元,比2006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4.5%。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产量增速分别达到300.0%、60.7%和80.2%。

  三是从转型发展看: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之初,全省开展了以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产权单一的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国有企业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到2017年的2.0%。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1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674.8亿元,比1998年增长6.9倍。企业管理理念加速革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全省工业企业把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转变。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三项费用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仅为5.9%,比1998年下降6.2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占比仅为2.6%,比1998年下降3.4个百分点。骨干企业成长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着力培育、发展重点企业,推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197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192家,1990年达到1111家,2000年达到2740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以后,大企业集团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截止2017年,大中型企业发展到5009家,比1978年增长25.1倍;实现工业总产值8.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4.3%,比1978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努力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特别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全省工业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仅为877.6亿元,2000年突破千亿,达到1137.9亿元。2017年升至7999.6亿元,比1998年增长8.1倍,20年年均增长11.7%。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3210.3亿元,比1998年增长17.3倍,年均增长15.6%。

  山东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东工业领域推进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这一牛鼻子,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服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下面,请省统计局服务业处的彭丽芳处长介绍一下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彭丽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2.3%,比GDP年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现价增加值翻了10番多。改革开放40年我省经济发展历程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40年,我省服务业发展主要呈现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0年的恢复性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我省服务业相对第一、第二产业增长偏慢,1978-1980年服务业增加值在40亿元以下,占GDP的比重低位徘徊。之后10年间,服务业增速逐步加快,1990年服务业总量449.9亿元,增速有7年超过GDP,年均增长11.7%,比GDP高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977年的38.2:46.0:15.8转变为1990的28.1:42.1:29.8,服务业比重提高14.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1990年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六五”时期(1981-1985年),国家明确提出发展交通运输等重点基础行业的要求,推动了服务业快速发展,1984年服务业突破100亿元,1985年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速18.4%,比GDP高6.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3%,“六五”时期提高8.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198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七五”时期(1986-1990年)计划明确,逐步改变第三产业同第一、第二产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列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这一时期,针对经济过热进行宏观调控,我省服务业发展趋缓,服务业年均增长7.6%,比GDP低0.7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为29.8%,五年提高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第二个阶段是1991-200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服务业发展最快的阶段。1992年,国家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八五”规划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山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服务业快速发展。10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在1994年、1997年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2000年达到2904.5亿元;增速有7年超过GDP,比1991年翻两番多;年均增长14.7%,比GDP年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由29.8%到34.8%,提高5.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第三个阶段是2001-2010年的平稳调整阶段。这一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2010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为14343.1亿元,比2001年翻两番多,其中有4年增速超过GDP,年均增速12.8%,比GDP低0.3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由34.8%调整为36.6%,提高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8个百分点。

  “十五”时期(2001-2005年),2001年国家印发《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意见》,要求“真正把服务业作为产业对待”。这一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长12.0%,保持了快速增长,比GDP、第二产业低1.1和3.9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由34.8%调整为32.3%,下降2.5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2006年我省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极端重要性,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3.5%,比GDP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为36.6%,提高4.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6个百分点。

  第四个阶段是2011年至今跨越发展阶段。7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在2013年、2016年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大关,增速有5年超过GDP增速,年均增速9.6%,比GDP高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2:54.2:36.6转变为2017年的6.7:45.3:48.0,服务业提高11.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2016年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全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2年,国家《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2013年我省《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省服务业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一时期,我省服务业年均增长9.8%,比GDP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为45.3%,提高8.7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在《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中明确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和供给创新。我省制定《山东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年)》,全面推动服务业转型和创新发展。2016年、2017年服务增长9.3%和9.1%,增速均比GDP高1.7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主持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彭丽芳:改革开放40年,我省服务业发展成就巨大,主要体现六个方面特征。

  一是主导地位逐步明确。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统一了思想认识,明确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战略意义。2006年我省《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服务业发展一系列措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强。我省服务业比重在1990年和2016年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为34876.3亿元,比1978年翻十番多,年均增长12.3%,比GDP高0.9个百分点;比重达48.0%,比1978年提高34.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6.4%,比1980年提高35.4个百分点。

  二是改革进程持续深化。改革开放40年,我国遵循了先易后难、渐次推进的基本原则。1992年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近年来,特别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和营改增工作,进一步激发了服务业发展活力。我省抢抓机遇,勇于探索创新,比如金融领域,2010年以来先后成立了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三家交易中心, 2016年率先印发《山东省地方金融条例》,加快了我省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步伐。

  三是开放水平不断提高。1979年国家设立经济特区为服务业吸引外资提供了样板。1984年,开放了包括山东青岛、烟台在内的14个大中港口城市。1988年,中央决定将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 9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进入新时代,我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2017年,全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项目数15563个,合同外资981.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77.0亿美元。

  四是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改革开放40年,我省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升,到2000年达50.7%。 “十五”时期,受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制约,2005年服务业投资比重回落到34.0%,比2000年下降16.7个百分点。2006年,我省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对推动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我省服务业投资比重为48.5%,比2005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五是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40年,我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传统服务业趋于下降、现代服务业加快崛起。改革开放前期,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不断提升。2007年批零和住餐业占服务业比重为29.6%,比1978年提高19.0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指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我省印发《山东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2017年我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6.7%,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0.5%,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六是就业吸纳能力增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进入21世纪,服务业就业与工业持平。工业、服务业就业分别在2012年、2013年超过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两次重要调整。2017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6.1%,比1978年提高27.6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趋势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40年,我省服务业发展取得成就显著。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主持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从1977年12月恢复高考开始,到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实施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再到人才强国战略,中国教育发展的40年,为这场伟大变革作了鲜明注脚。改革开放40年,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如何,下面请省统计局社科处的副处长焦建顺介绍一下教育改革的情况。

  焦建顺:好,谢谢主持人,听众朋友大家好。改革开放40年,我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办学设施不断升级,“学有所教”得到有效落实,教育规模与质量显著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稳步提升。

  1986年9月,我省出台《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到2000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近99%,青壮年非文盲率近99%,脱盲巩固率达到95%以上。1978—2017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6.6%提高到9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7.6%,基本实现了学龄人口全部入学的目标。升学率的不断提高,使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2017年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6%,比1978年提高10.2个百分点。2017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不含技工学校)为84.5%,比1978年提升54.6个百分点。

  应该说,改革开放40年,我省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闯出了一些有山东特色的路子。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加强素质教育、壮大职业教育、做强高等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在加强素质教育方面,全省把素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促进教育公平。一是深化德育和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位一体”德育课程管理体系。实施学生体质提升计划、学校艺术教育普及计划,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二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深化中小学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和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实行等级或“分数+等级”录取机制。探索建立扩大高中招生自主权、公开推荐等制度,推行招生方式的多样化。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三是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指导高中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四是推进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加快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累计投资1074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427所,新增教学班4.12万个、学位189.19万个。2017年“全面改薄”工程投入资金484.5亿元,校舍竣工面积2121.3万平方米,占规划面积的99.2%。

  在壮大职业教育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已占整个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基本建立起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由1978年的189所增加到2017年的401所,是1978年2.1倍;招生人数也从1978年的25961人增加到2017年的261190人,是1978年的10.1倍;在校生人数由1978年的49466人增加到2017年的793357人,增长15.0倍。2017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由1978年的7.3%上升到32.4%,提高25.1个百分点。适应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从无到有发展到2017年的78所,在校生74.8万人,占高校在校生人数的35.5%。技工学校发展不断壮大,由1978年的64所发展到2017年194所,数量继上世纪90年代急速扩张后,渐趋减少,而技工学校的招生数、毕业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呈加速增长态势,这与山东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经济转型调整是密不可分的,技工学校正由量的扩张到质的转变,社会对高素质技工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在做强高等教育方面,改革开放40年,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呈现出资金大投入、设施大建设、规模大扩张、整体大发展的良好态势,人才培养层次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1982年每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仅为40人,2017年达到992人,增长24.8倍。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改善明显。一方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45所,录取新生达到64.8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01.5万人,普通高校毕业生59.6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111所、62.9万人、197.7万人和58.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35%。高校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见图2),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学校规模、招生数及在校生数等都有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随着在校生数量的增加,2017年高等学校占地面积扩大到20.3万亩,校均1399亩,生均67.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784.8万平方米,校均39.9万平方米,生均28.7平方米;图书藏量1.8亿册,校均图书123.8万册,生均近90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48.5亿元,校均1.7亿元,生均超过1万元。

  主持人:改革开放40年来,医疗领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发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进一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扩大。我省医疗改革有哪些成绩,请焦处长介绍一下。

  焦建顺:改革开放40年,我省医疗改革深入推进,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卫生事业获得跨跃式发展,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层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人均55元,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至2017年底,全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4.12&permil;、10.21/10万。

  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方面,1998年,我国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2000年,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为256万人,2010年达到1541万人,2017年增至2013万人,基本做到城镇在职职工应保尽保。

  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方面,2003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试点,正式推开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到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全面建立并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全覆盖。到2012年底,全省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4215万人,基本覆盖了农村区域人口。

  从我省卫生事业支出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卫生支出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保证了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2016年,全省卫生总费用3354.7亿元,比1978年和2007年分别增长2236.5倍和8.0倍。其中,政府卫生支出813.2亿元,占24.2%;社会卫生支出1536.9亿元,占45.8%;个人卫生支出1004.6亿元,占20.0%。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升到9.3%。人均财政卫生经费支出812.7元,比1978年增长387.0倍。

  持续加大的投入带来了我省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2017年,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5599.7万平方米,比2007年扩大73.4%。万元以上设备数量为46.0万台,比2007年增长2.4倍。拥有床位58.5万张,分别比1978年和2007年增长3.9倍和1.1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9张。

  在加大投入改善硬件的同时,我省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常抓不懈,始终走在了全国前列。进入80年代后,根据《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和《1982-1990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制定了《山东省计划免疫实施细则》等有关规章制度。1983年在全国率先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1986-1990年,统筹安排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1989年制定了《山东省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使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990年在全国首先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麻风、白喉等疾病已接近基本消灭,1994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自1985年以来,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未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呈稳中趋降态势。

  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我省的医疗体系将不断改革与完善,全省1亿人民的健康将得到多层次、多角度、多体系的保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